針對近日來外資大量進入台灣,央行保持高度警戒,為避免新台幣升值過劇,上周央行連日出招,上周五外匯市場成交量急遽萎縮。央行要求外資一周內必須進入台股投資股票或撤離台灣的措施,看來產生相當的嚇阻作用。

     對於全球熱錢資金的流竄,亞洲及新興市場皆憂喜參半。一方面,若能「借力使力」,外資當然能夠參與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正面效果;但另一方面,若外資僅著眼於賺取短暫的炒股或炒匯報酬,「賺一把就跑」的投機心態,當然也令各國央行心生畏懼。難的卻是在於其實當外資匯入時,事先實不易判斷究竟是否來者不善。

     亞洲新興市場 對熱錢又愛又怕

     除了擔心外資進出造成股市泡沫的擴大與破滅之外,亞洲及新興市場央行這陣子以來當然更擔心影響貨幣的升值。金融海嘯後,各國的復甦競賽仍在持續中,尤其因為期待今年歐美能有較確定的景氣回溫,大家因此更寄望對歐美的出口能夠回復風暴前的水準。例如台灣去年十二月單月出口較一年前增加四成,對美國出口年增率也終於由負轉正;這些雖已是好消息,但十二月出口金額二百億美元卻仍較金融海嘯前(二○○八年八月)的二五二億美元差了一截。可以想見的,今年亞洲及新興市場皆期待出口回復正常,並帶動經濟成長。

     各國出口競賽 仿若成幣值競賽

     匯率的高低也因此特別受到關注,出口的競賽相當直接地就仿若幣值的競賽。大家都想要避免自己的貨幣升值幅度過大或過快,也因而對於外資匯入會有所戒懼。這陣子以來許多國家採取各種不同措施阻升匯率,除了我國央行不斷喊話之外,南韓央行以大幅買進美元的做法干預外匯市場,阻止韓元進一步升值。另外,巴西率先對外資課稅,印尼、俄羅斯也都實施各種資本管制;但歷史經驗的寶貴教訓告訴我們,央行對熱錢的不同作為,其實會對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

     以過去二十年的時程來看,曾經有過兩波全球資金大幅流竄的例子。第一次始於一九九○年代初期,直到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時停歇;第二次則始於二○○二,且隨著時間拉長益加擴大,直到二○○八金融海嘯爆發時才停止。這兩波外資流動因為發生在截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造成的影響也因而有異。從以前的經驗歸納看來,有些政策方式其實是沒有效果的;而又有些經驗顯示,即使政策奏效,成功地阻升幣值,但卻也阻絕了外資參與投資的機會。利弊得失之間,因此不能僅就匯率的升貶考量,而須有更宏觀的總體經濟利益評估。

     阻升幣值恐阻絕外資 利弊互見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外資究竟為了什麼而大舉來台,可能是我們須先想清楚的。過去一年半來兩岸關係的突破與發展,事實上改變了台灣在國際經濟版圖的位置。以前台灣與大陸不但不能直航,甚至是敵對狀態時,經貿上許多外商及外資選擇了忽略台灣;但當兩岸關係有如此重大改變後,台灣的許多優勢重新被外商與外資所看見。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來台看中的也許是台灣經濟可能的大躍進,而非僅是短期的炒股或炒匯利益;如果真是這樣,將外資阻絕於外可能就未必有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