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志6月的表現,比起驚為天人的5月雖然略有差距,仍然相當威猛,帳面成績是出賽10場,2勝1中繼2救援、投12局,投出13次三振與4次保送、被打5支安打,包括1支全壘打,失1分,累計ERA是1.11。
對比6月之前出賽,動不動就得中繼成功(Hold),才投14場就得11個,相比之下,6月投了10場只得1個,乍看之下好像落差頗大,其實是出場時機造成的影響,4與5月郭泓志的出場時機,多半位於第7或第8局,擔任佈局投手的工作,通常都有中繼成功的機會,只要守住局面,就會得到中繼成功,然而6月郭泓志的出賽時機更加靈活,上場不見得在紀錄上能得中繼,對球隊的貢獻卻毫不遜色。
6月的10場出賽裡,平手狀況4場,落後5分與領先4分各一場,還有2場直接投完,得到救援成功,這8場都不可能得到中繼成功的紀錄,剩下2次機會裡成功一次,也就是27日對洋基隊(本文皆為台灣時間),另一次則是5日的失手救援失敗,不過因此撈到本季第1勝。
5日的上場時機是第7局領先2分,先發投手克蕭留下2出局2人在壘,不過郭泓志被打出二壘安打,小老弟克蕭的2分通通回來,勝投飛走,所幸郭泓志沒讓自己的跑者也跟著回來,順利盡到佈局投手的本份,投完第8局,靠著隊友火力讓本季勝投開張。在平手時上場,常常不是勝投就是敗投,不過郭泓志4次平手上場,只有9日對上紅雀隊,投完第8局,守住0比0,靠著隊友8下得分得到本季第2勝,另外3場都無關勝敗。
托瑞對中繼投手的濫用一向惡名昭彰,每年都令人擔心,開過4次刀的郭泓志會不會被操壞?沒想到托瑞今年出人意料,非常保護郭泓志,從來不讓他連續2天出賽,每次出賽也控制在2局、30球以內,這當然令球迷大為振奮,而郭泓志也沒辜負托瑞的保護,幾乎場場達成任務,細細品味這些「任務」,就能理解郭泓志的價值。
回到基本的棒球原理,一是「時機」、二是「紀錄」。棒球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求勝,不同「時機」的表現,對一場比賽的勝負影響自然不一樣,卻不一定能忠實反映在帳面「紀錄」裡,比方說,第7局平手、滿壘1出局,這個「時機」中繼投手成功解危,1分不失,「紀錄」上卻什麼都沒有;第9局領先3分,壘上無人,這時投完1局能得到救援成功,但論對比賽勝負的影響,也就是貢獻,前者明顯遠勝於後者。
愈重要的「時機」,理論上應該交給愈厲害的投手處理,也就是「愈強的投手用在愈關鍵的時機」,但現實上卻做不到,現代棒球的分工下,終結者就是投第9局,頂多偶爾8局提早上班,把比賽終結掉,然而如前所述,影響一場比賽勝負,真正的關鍵時機不一定發生在9局,假如發生在6局或7局,只好交給沒那麼厲害的投手決勝負。
為什麼歷史會如此演變呢?因為終結者與其他中繼投手都是肉做的,假如不讓他們在固定時機出賽,雖然短期可能能多得一兩勝,但長期下來,卻容易因為調整不當而影響威力,進而影響整個球季,所以讓終結者固定在8局以後出賽,是現代棒球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不得已……也許有人想到了,假如一支球隊可以有2位終結者?
當然,其中一位終結者還是得依正常的「終結者使用說明書」上場,這是名義上的終結者,也就是布拉克斯頓,另一位擁有終結者球威的「偽終結者」,就可以依比賽狀況,在關鍵時機放上場解危,這正是郭泓志6月的任務,所以平手時,他上來讓球隊立於不敗之地;領先但壘上有人時,他上來解危(不過失手了一場);正牌終結者不能出賽時,他還能代班出場,提供不輸正牌的品質,這就是17日與29日的狀況,17日還算是雙重任務:解危加關門。第8局領先4分,1出局2人在壘下先上場解危,投完8局假如就此退場,會得到中繼成功,最後郭泓志投完9局,雖然被打了本季第一轟,也終止了連續18場無失分,仍然順利得到本季第1個救援。有了第一次,第2次也就跟著來。
整個6月唯一一場紀錄上的中繼成功,值得大書特書一番,因為這個中繼是面對大聯盟火力最強大的洋基隊拿下的,這回第6局就提早上班(正是關鍵時機),在領先3分、2人在壘,追平分打擊的狀況下出動解危,一上場就展現本色,管你基特今天生日,照樣4球K掉,接著再1球解決代打的波沙達,隨後第7局繼續面對中心打線-恐怖的塔謝拉、羅德里蓋茲與卡諾,證明了「強投壓制強打」這話,非常廣角又全能的羅德里蓋茲被6球三振,本季狀況是美聯最佳的卡諾,讓郭泓志展現了一個金守套級守備,維持本季對左打被打擊率「0」的紀錄。基本上洋基這5棒都是兼具選球與長打的選球炮,能在他們手中全身而退,甚至只花18球就把他們完全壓制,相當不容易。
有人覺得郭泓志名過其實,理由一:他面對的是不如美聯的「落後聯盟」國聯,理由二:他的控球常常偏高,都在腰帶附近。我們就來看穿這些迷思吧!前幾年的統計,國聯轉到美聯的投手,的確普遍有成績下滑的趨勢,反之亦然,然而這是統計上的現象,並不代表每位投手都一樣,在美聯某分區長期「軍備競賽」下,確實攻擊力勝過國聯,但這不意謂就可以直接判斷,郭泓志轉到美聯投的一定會變差,何況一來,他是中繼投手,不會碰到國聯的9棒投手打擊,二來,他常常面對中心打線,解危能力也是有眼睛的人就看得出來,再說,國聯打者真的積弱不振?反正信者恆信,端出再多數據也沒用。
第二個迷思,其實也是台灣傳統棒球觀念的錯誤迷思,生動一點講,就是「偏高是罪惡、直球壓低、變化球對決!」,所以見到郭泓志只投一堆高球就這麼威猛,自然很不順眼。這個迷思不知道害死多少投手,講這種話的人,不知道清不清楚郭泓志是怎麼解決打者的?郭泓志球速快歸快,真正出類拔萃的關鍵,其實是四縫線快速球上竄(rising)的尾勁,Kuo之所以能成為「K You All」,快速球有驚人的揮空率,靠的正是這個上竄,當打者覺得來球是個高球,被引誘揮棒時,球還會更往上竄(其實物理上是掉的小),造成揮棒落空,所以我們在電視機前會看到打者好像白癡一樣,這麼高的壞球也去追打,那都是上竄尾勁的強大威力。
面對一位球速快又很會上竄的投手,光是打快速球就很困難了,何況還要提防慢速球?這也是郭泓志滑球有效的原因,郭泓志的滑球本身並沒有十分出色,狀況和控球都不是很穩定,然而在快速球帶動下,滑球的威力得到加成,很多滑球明明是壞球,打者照樣出棒。別忘了,郭泓志還有個球速也很快,二縫線的伸卡球可以靈活搭配。
假如說郭泓志照著「偏高是罪惡、直球壓低、變化球對決!」去投呢?把快速球全部壓低,就浪費了在高角度上竄的優勢,打者只要鎖定低角度即可,用威力比較弱的變化球釣,只是浪費更強的快速球,平白無故增加用球數,又更難解決打者,百害而無一利……對了,那些說郭泓志球路偏高的人,他的被長打率如何?
第3個迷思:「三振多會增加用球數」,看看對上洋基這場,5打席2K,18球,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