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07年簡文彬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寫下「最年輕」的紀錄,以創新構思帶領樂團,企圖為樂團重新定位。他任內推出跨界演出概念,邀請劇場名家及團體合作,成功擴展觀眾群。簡文彬也推動委託國內作曲家創作,積極催生台灣交響樂新作品。2006年秋他帶領NSO推出華格納全本《尼貝龍指環》之亞洲華語地區首演,亦創下台灣本地演出經國際重要專業媒體報導的紀錄。



他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也是台灣樂團第一位經由合理民主程序遴選出的音樂總監,肩負了21世紀台灣音樂文化向上提升的任務。

大多數指揮巨匠早在青年時期就已嶄露了非凡才華,像托斯卡尼尼32歲出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卡拉揚28歲擔任德國埃森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簡文彬上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時年34歲。

倒不因為年輕,所以備受注目,而是因為台灣樂壇,從來不曾出現過這樣的音樂家。

開啟國內樂團新視野

長期接受西方精緻音樂薰陶,外國閱歷堅強,簡文彬等同台灣經濟起飛之後音樂文化成就的縮影。1997年3月起數度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返國指揮的簡文彬,經過音樂總監遴選委員會與全體團員全數投票通過,從2001年7月起,獲聘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將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引進台灣,著眼於樂團的訓練需求,是簡文彬聘任客席指揮的依據,馬捷爾、巴夏以及康澤爾等指揮家都受簡文彬之邀訪台與樂團合作,開啟樂團團員的新視野。

「我只是在做我應該要做的事情。」簡文彬說。處世與心態上都洋溢著難得的理想性格,簡文彬在國內受到完整的音樂教育,亦是國內音樂教育培育的典範。

父親化繁為簡的專業

父母親都從事教職,給了簡文彬兄妹倆充滿書香的知識環境。簡文彬的父親師大體育系畢業,專攻籃球,後來拿到了國際認證,成為台灣早期的國際籃球裁判,個性慓悍,大是大非,也讓簡文彬在一個充滿原則的環境中長大。

簡文彬出生時,父母親都還在教書,父親在當時的台北工專,也就是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母親是在中正高中。身為一個國際籃球裁判的兒子,簡文彬看到了父親篤定專業的一面。小時候大家吃完飯,如果隔天有比賽,簡文彬就會看見父親為比賽排定競賽隊伍的賽程;父親說,實力相差太懸殊的不行,儘量作到可以旗鼓相當,讓每個隊伍都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實力。

簡文彬回憶幼時,整個晚上,汲飲一壺茶的時光,父親的辦公桌上幾十個隊伍不同的組合,思索再三,排又了排,拆了又拆,那種可以視大局而有定見的鋪排,深深感動了小簡文彬,賽會對於父親的權威之信賴,讓簡文彬非常崇拜。

如果說父親對簡文彬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應該就是那份化繁為簡的專業,越大的東西,簡文彬越不厭煩,越可以邏輯化、條理化。事實上指揮一個交響樂團也是如此,如何把各聲部的位置、音色與音量,都放置在最恰當的位置,發出大小適宜的聲響,以符合樂曲的背景與感情,身為一個稱職的指揮,就是要有這種能耐。

簡文彬滿周歲時,家中依照習俗抓周,簡文彬聽長輩說,當時眼前好多東西,有一台小小的玩具鋼琴,大概只有一個八度多一點,簡文彬對那架鋼琴就特別有興趣。

原民保母的溫柔歌聲

因為父母親都在上班的緣故,簡文彬從出生就有一位原住民保母,24小時帶著簡文彬,這位原住民保母讓簡文彬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離別。

24小時跟著保母,簡文彬非常依賴她,走到哪就跟到哪,每當小簡文彬要睡覺的時候,保母就會在他耳邊輕輕歌唱,唱著一些不知名的原住民歌謠,這樣溫柔的歌聲,讓簡文彬非常有安全感。簡文彬後來回憶,或許是因為小時候這樣的歌聲,讓他對人聲很早就充滿了興趣。

就在簡文彬兩、三歲之時,母親一天跟保母說,她也好幾年沒有回山上去看家人了,趁著過年就放幾天假,讓她回去看看家人。就這樣,保母帶著簡家給的錢與名產,離開了簡家,從此以後沒有再出現過。

簡媽媽後來回憶,經過多番打探,這位原住民保母並沒回到山上去,就這樣人間蒸發。小簡文彬遍尋不到保母,連續多日大哭不止,那樣一個沒有告別就離去的熟悉身影,就此沒再回來過。那麼小就知道了離別的感受,卻也讓簡文彬長大之後,能契入在音樂與歌唱上。

進藝專 汲取音樂養分
從福星國小音樂班、南門國中音樂班,簡文彬一路進入了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鍵盤組,世界一下開闊起來。簡文彬在藝專非常活躍,曾經擔任三年學生會會長,在音樂上除了參加學校樂團之外,也在世紀交響樂團演奏中提琴及打擊樂。由於視譜能力極佳,簡文彬從藝專三年級開始,就有許多的演出機會,除了擔任台北市第一屆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專屬伴奏之外,新象藝術還為就讀五年級的簡文彬舉辦了一場獨奏會,國內長笛教母,也就是新象大當家樊曼儂,對於簡文彬印象極佳,這在當時都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圖/施美惠   圖說/簡文彬與朱宗慶。)

鋼琴之外,簡文彬也開始對指揮產生興趣。簡文彬開始私下跟陳秋盛學習指揮,還曾經幫當時的「大師兄」呂紹嘉在指揮歌劇時擔任總譜彈奏。「我偷懶,因為指揮實在比彈鋼琴輕鬆太多,只要揮一揮,人家就忙得半死。」

簡文彬笑說,在藝專五年學習生涯當中,就慢慢從鋼琴轉到指揮。但是在藝專,簡文彬機會並不多,因為當時學校的管絃樂也沒有指揮組,都是老師在指揮,只有在畢業之前,讓一些學生上指揮課。當時廖年賦是音樂系主任,他辦了一個指揮展,簡文彬就上台指揮國立藝專管弦樂團演出貝多芬的《第四號交響曲》,那年是1987年,是簡文彬首度公開指揮。

1990年,簡文彬負笈奧地利入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鑽研指揮,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

維也納 循大師的腳印

在校期間,曾於義大利及法國等地指揮大賽中獲獎。簡文彬回憶,1990年8月12日,他終於到了維也納,「第一天就迷路。」他說走了半天,還在原地。對一個從未出過國的台灣青年來說,維也納就像是一個遠在天邊不可知的國度,親身到訪並將居住,與之一同呼吸、生活,簡文斌內心的喧嘩與騷動,屢屢按捺不住。

第二天,簡文彬開始認識環境。簡文彬住在維也納第五區的街上,過了一個街頭,就有一個教堂,一開始簡文彬不知道那是什麼教堂,再隔一天又經過,仔細定睛一看,哇!那就是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死後出殯的教堂。哦,原來舒伯特的遺體曾經在這裡被瞻仰。再走遠一點,有一個小小的圓環,一個小小的石牌,仔細駐足,原來是作曲家安東‧魏本(Anton Webern)曾經住在這裡。簡文彬久久無法提腿離去。

維也納音樂大學在第三區,十月一日開學,簡文彬要去學校註冊,從家裡出發到學校,要經過一個像仁愛路那樣比較寬闊大的馬路,就在這條馬路旁邊,有一個中學,原來這是舒伯特唸中學的學校。

簡文彬走路時常常在想,搞不好腳底下這塊石頭就是舒伯特踩過的,光是這樣一個念頭閃過,簡文彬全身就會起雞皮疙瘩,簡文彬自己形容,就像全身被電到一樣。就在維也納,簡文彬對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才有後來國家交響樂團在樂季裡製作馬勒專題的發想。

展開職業性指揮生涯

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之後,簡文彬旋即受聘為維也納室內歌劇院(Wiener Kammeroper)指揮,1995年,他獲第一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國際聲望日益提昇。1996年起簡文彬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駐院指揮,1998年至2004年受邀擔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常任指揮。在歐洲,簡文彬除以歌劇指揮身分,受邀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歌劇院以及德國漢堡國立歌劇院指揮演出,也客席指揮包括捷克莫拉維亞愛樂(Morav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及法國巴黎拉莫魯(Orchestre des Concerts du Lamoureux)等交響樂團。在日本,亦客席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及東京NHK交響樂團。1998年六月更率領德國萊茵歌劇院首次於「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演出,為該劇院以及我國指揮家攻掠國際樂壇,寫下歷史新頁。

為NSO規畫系列音樂會

簡文彬不僅僅只是一位指揮家,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落實了台灣身為「音樂總監」的典範,以樂團導航者的姿態,擘畫國家交響樂團的定位與未來,簡文彬以「服務」作為樂團存在的本質,不但要為專業(音樂)服務,為團體本身(NSO)服務,同時也要為社會(樂迷與準樂迷)服務。簡文彬深切體會到,樂團如果不能被社會需要,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在樂季規畫考量之下,簡文彬以「創新」構思,突破格局,從0304樂季開始,簡文彬規畫系列音樂會,讓樂迷從完整的樂曲中了解作曲家,歷年來陸續完成「發現貝多芬」、0405的「發現馬勒」、0506的「發現蕭士塔高維契」系列,平均套票銷售量均超過650套以上,首度創造並量化了台灣音樂會的套票市場。(圖/陳芝宇   圖說/簡文彬與賴聲川。)

2002年底,簡文彬開始推出「NSO歌劇系列」,邀請林懷民、賴聲川、黎煥雄等國內舞團及劇團知名導演跨界合作,深受矚目,已成國內表演藝術盛事。

2004年續任第二任音樂總監,簡文彬以「認真執著,分享感動」作為對樂團的期許,這八個字也再次確認樂團的方向。「認真執著」代表的是藝術創作面,包括NSO每年固定的委託創作、演出以及出版,為後代留下這個時代的「聲音」,要將「台灣的聲音」,藉由NSO的演奏,在世界發聲。「分享感動」則著重藝術教育面,簡文彬要讓NSO成為藝術的媒介,與社會各階層進行互動,讓NSO名副其實,成為一個代表台灣本土聲音的國家級樂團。

接任音樂總監後,簡文彬把重點放在提升樂團演奏水準,拓展演奏曲目,塑造樂團風格,全方位拓展樂團實力。對內也就樂團成員福利、演奏編制補齊以及相關制度,作了鉅細靡遺的規畫,至今樂團日上軌道,簡文彬功不可沒,也讓許多藝文界前輩刮目相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擴大樂迷客層 林懷民讚賞

身為台灣表演藝術界的開山祖師,林懷民看盡人才,簡文彬年紀輕輕就顯露才華,藝術上充滿活力,「幾乎是台灣樂壇前所未有。」林懷民說,以前對NSO的印象就是,哪一個單位花費國家最多資源,卻又最少貢獻的,非國家交響樂團莫屬。直到簡文彬上任這六年來,林懷民對於NSO的印象,逐年改觀,簡文彬功不可沒。
生於台北,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1990年負笈奧地利入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鑽研指揮,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1995年於以色列榮獲首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迄今。

2001至2007年擔任NSO音樂總監期間,簡文彬以創新思維規畫樂季節目。每樂季10場《發現系列》定期音樂會,有系統以西方經典作曲家為個別主題,搭配講座、專書、音樂會前及廣播空中導聆,讓音樂會從單純的聆賞拓展為獨特的體驗與學習經驗,成功培養交響樂欣賞人口,套票成績逐年大幅成長。2006年帶領NSO挑戰華格納全本《指環》,創亞洲地區自製該劇首例,並獲得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

2007年7月,剛卸任音樂總監的簡文彬以新身分首席客座指揮,由國家交響樂團擔任伴奏,德國萊茵歌劇院歌手來台演出的歌劇《玫瑰騎士》,整個導演手法與歌手都非常優秀精準,換得美好回憶。

經歷:

.維也納室內歌劇院指揮(1995~1996年) 悆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1996~今) 悆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1998~2004年)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1999~2001年)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1~2007年)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2007~2008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