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感覺到自己消費習慣的改變。
以我身邊的行動電話為例,曾在一星期內我火速安裝了五個app,兩個是在小孩哭不停,為了哄小孩才下載的;另外三個則是朋友玩我的手機時,在他們熱情推薦下,我沒想太多就按下「購買」鍵。
廠商總會讓你花小錢花得很「順」。我不必再花力氣到旁邊口袋、拿出皮夾信用卡,廠商早就在我申請會員時就要我填入我的卡號,之後可以很安心的「亂付錢」。付多少?前前後後,一個月最多也只付了新台幣五百元,花得我不痛不癢,但,全球只要有五十萬個像我一樣的人, 遠端的那家廠商就賺翻了。
微型力量超乎想像
「花小錢、行小樂」年代已正式來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尤其這一季,美國又有不少廠商推出新平台,讓你多以微型付款(micropayment)支付。台灣創業家在美國創辦的「Mochi Me d i a」是目前全美國最大的flash小遊戲的廣告平台,日前推出了「Mochi Coins」,讓它上面的小遊戲可以吸引上班族玩家輕鬆「付小錢」;另外,原本做類似YouTube的文件嵌入網站工具「Scribd」,也讓它的線上文件開放收費機制,這個月出版的知名的《Free》一書就是選用這個平台先提供免費,傳出去以後, 等到四處都是據點,再開始「收小錢」。
有趣的是,美國最大實體書店Barns&Noble也在這個月宣布推出自己的電子書平台。這個新平台號稱有高達七十萬本書,有的付費,有的免費,只要十美元就可透過BlackBerry黑莓機、iPhone、一般桌上型電腦觀賞。
有些分析師認為,最後勝出的電子書平台或許不是Kindle類的獨立平台,而是這些智慧型手機,因為只有它們才分布得最廣,可以讓大家更輕鬆的用現有的工具,繼續「花小錢、行小樂」。
而有一位作家在這個月也在他的微網誌宣布,他在過去十二個月試著在Kindle賣書,結果只賣出五百本,反而靠另一個看似普通的網站Boing Boing,卻帶來兩萬五千本的驚人銷量。
賺小錢賺出大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花小錢」的趨勢不只影響平台,也影響「作者」。以往你可能是在創作一本新台幣三百九十元的《世界是平的》,現在你可以改為創作一些三十、五十元的「小書」,不過或許不是一次付清,你可以要消費者每個月都得付三十、五十元,或是在書中花八十元買某一章節,或花八百元買某一塊隱藏的結局……。
令人擔憂的是,我亦已經看到有些創作家開始「自毀作品」, 從前還會想些可以改變人類的足以媲美工業革命的點子,現在則盡想些發出怪聲音、做怪動作的荒唐兒戲,只想賺個一百萬美元好走下一步。
網路發展近二十年來,我們發現儘管線上遊戲的族群較小,但線上遊戲的發展卻總比網路早二至三年。如今,我們可看到「電子書」的發展又比網路晚二到三年,網路上試過的許多收費模式,都可以到電子書再行沿用。或許可參考網路發展至今試出的一些成功模式,究竟Facebook的Mob Wars這些小遊戲,是如何靠賣小東西做到「一個月賺一百萬美元」的?韓國的CyWorld社群網站如何靠虛擬小寶物做到一年上億美元營收的?紛亂的「花小錢」時代,或許是十年一度的「大機會」。
網路時代,有人靠賣低價的小東西月賺數百萬美元,可見花小錢的力量龐大,這也是賺大錢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