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讓金融股首當其衝,第一季市場悲觀指數爆錶,外資對金融股持股在3月底降至低點;但從財報來看,金融股有驚無險,已逐漸恢復氣色。

以金控業第一季財報為例,13家金控(未含日盛金,因無自結數,亦未公告)合計獲利約221億元,已恢復平時的五成。

金融股在第一季最大考驗是「信心試煉」,包括34號公報資產減損、弱體金控或銀行股引資困難,央行接連降息救經濟更使壽險業利差損擴大而面臨嚴峻增資壓力;之後還有ING、全球、保誠等外商壽險公司陸續退出台灣市場或出售台灣主要資產,壽險股第一季潛在利空罩頂,國泰金股價也一度跌破30元。

銀行股淨利差已跌破1.5個百分點,加上消金部門雙卡業務緊縮,企金部門則得承受客戶潛在倒帳風險。

隨著市場來到底部,國泰金、新光金、兆豐金均認為,今年投資認列資產減損的負擔將較往年輕鬆。以新光金控來說,旗下新光人壽去年認列CBO資產減損13.7億元、CDO投資損失54.7億元,今年第一季已經不須認列減損。

去年踩到不少地雷的兆豐金,今年第一季也只有兆豐銀行針對持有的美國RMB債券,依財務會計準則第34號公報認列金融資產減損670萬美元(新台幣2億餘元),對獲利影響不大。

綜觀金融股首季財報,第一季獲利普遍回升,僅新光金因海外避險成本拉高導致首季虧損10億元,及富邦金3月出現單月稅前虧損。

新光投信研究部協理謝學雲分析,原本外界擔心國內今年第一季將爆發企業倒閉潮、第二季還有千億元公司債到期無法償還隱憂,不利銀行企金業務,但現在看來已經沒有太大問題。

謝學雲認為,未來金融股要看兩岸市場開拓商機。中國移動入股遠傳的模式,不僅是入股,重點在兩岸業務合作,已經將電信三雄的業務戰線擴大至大陸市場;陸資參股電信股後,大家立即聯想接下來是金融股,以後有機會進一步加速金融業跨進對岸。

根據統計,4月30日金融股以中信金終場還有33.64萬張未成交委買單最熱門,平均每下單100張,不見得能搶到一張;元大金未成交委買張數亦達 27.81萬張,國泰金也有11.12萬張,排名第四、第五難買到的是寶來證、永豐金;兆豐金排名第六,是公股銀最搶手的一檔。

金融海嘯迄今餘波盪漾,銀行股近日又爆發「台版馬多夫」事件,有六家銀行被牽連,相關損失恐遞延至第二季認列;海外部位大的壽險股則必須注意新台幣匯率升值的衝擊。

法人表示,雖然主管機關未明確指示銀行業者保障客戶權利的做法,但買回商品等於自行吸引潛在資產減損,對銀行衝擊程度須視未來追償金額及損失占銀行獲利比重而定。

此外,近期外資接連匯入,帶動新台幣大幅升值,為免出現大幅匯損,壽險公司3月調高海外投資避險部位,避免匯損之餘,必須付出沉重避險費用,整體壽險業3 月避險成本超過百億元。國泰金、新光金、富邦金3月單月表現不如1、2月,主要便是受壽險子公司影響。也有法人樂期預期,壽險股台股投資部位普遍超過 5%,市場更傳出國泰人壽在5,200、5,300點開始大幅加碼;由於台股獲利機會高,加上壽險業普遍已將海外避險部位拉高至九成以上,可抵銷匯價升值的部分衝擊。

就股價題材面來看,資金行情重新點燃台股,可望讓內需產業及產業龍頭股受惠,壽險股大多具有資產股題材,且被視為陸資登台參股的下一個重點產業,金融股後市可期。

「台版馬多夫」事件,經金管會調查,國內有六家銀行銷售PEM商品,分別是華南銀、永豐銀、渣打銀、安泰銀、萬泰銀、台中商銀,整體規模約7.5億美元(新台幣250億元)。銷售金額部分,華南銀是2.05億美元、渣打銀2.21億美元、永豐銀1.46億美元、安泰銀0.52億美元、萬泰銀0.48億美元、台中商銀0.76億美元。華南永昌投信也賣出PEM集團商品新台幣16億元。

金管會要求業者必須提出保障客戶權益做法,目前安泰銀行董事會已決議買回該行銷售的PEM商品共5,292.5萬美元(新台幣18.5億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