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依據總體經濟模型推估分析「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利弊」報告公布後,引起朝野對立的解讀。正本清源是要問,如果不簽ECFA,會有什麼結果?

台灣以「台澎金馬關稅貿易區」加入世貿組織(WTO),但是多邊貿易協議於2003年WTO在墨西哥坎昆的杜哈會談失敗後,各國重返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世界各國間已完成之FTA計有421個,談判中的還有400餘個。因為國際政治現實,台灣只完成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五國簽訂FTA,五國只占台灣貿易總額之0.18%。反之,韓國與美國、歐盟、東協及新加坡都已簽訂FTA;日本亦然。

各國簽訂FTA之後,對台灣貿易已產生非常不利的衝擊。例如:韓國於2007年6月與東協簽訂FTA,在此之前兩年,台灣出口到東協平均成長20.1%,韓國為16.6%;簽訂之後台灣出口東協平均成長率降至11.8%,韓國成長24%。2006年3月韓國與新加坡簽訂FTA,2003到2005年台灣與韓國出口新加坡平均成長率都是20%;簽約之後,2006到2008年台灣出口成長率降為13.2%,韓國升為30.1%。類似負面之衝擊,也發生在日本與馬來西亞及泰國簽訂FTA之後。

尤其2010年東協(ASEAN)加一 (中國)組成自由貿易區;2012年,更將擴大成東協加三(中國,日本,韓國)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它將擁有20億8,500萬人口,占全球31%;以及國民生產毛額總計11.2兆美元約占全球18.6%。台灣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場就是中國,占台灣出口40%。今中國進口關稅率約在6%~15%,平均名目進口稅率為9.8%。台灣若孤立在外,不能享有東亞自由貿易區平等待遇,台灣將面臨更大挫敗。

例如中國一年進口石化產品763億美元,進口關稅稅率為6.17%,台灣、韓國、日本各占15%~20%;又如中國進口機械產品一年1,177億美元,進口關稅稅率為7.85%,台灣占5.8%,韓國占9.2%,東協14%,日本21%。東亞自由貿易區形成之後的東協及日、韓出口中國石化及機械關稅為零,區外的台灣卻要課6%~7 %關稅,試問台商將如何自處?因此石化、機械、塑化大廠才急迫呼籲政府早日與中國簽訂ECFA,主要目的為爭取台灣產品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能保有公平競爭之地位。

兩岸簽訂ECFA之後,對台灣還有一些附帶利益。今天台灣一些零組件廠商,為減免中國關稅而隨下游成品廠外移中國。兩岸簽訂ECFA之後,協議關稅降低,非關稅障礙解除,今天台灣一些出超中國之零組件就能根留台灣,無需去大陸設廠。如中國自台灣進口半導體晶粒,汽機車及自行車零組件關稅率多在10%上下。

再者,配合大三通,貨物與人員流通之便利性,台商可以重新定位自身的利基,將台灣發展為「轉口」、「物流配銷」等全功能的運籌中心。最後因為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優惠關稅,兩岸大三通的便利性,及台灣政府對研發,營運中心的優惠措施,也能吸引外商選擇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市場之門戶。特別是在IT產品上,台灣具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及卓越的工程技術,外商可以與台商策略合作,將研發、生產或營運總部設在台灣,讓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及「亞太營運樞紐」。

經濟部希望年底簽訂之ECFA只是現階段促成兩岸「貿易自由化」及「經濟合作」的架構。實質內容則顧慮政治與經濟現實,採多步到位。有所謂早期收獲(EHP)條款,針對衝擊最大的石化,機械、金融等先行協商,達成共識後再簽約。民間顧慮之農產品或少數傳統工業產品開放進口,並不在當前協商清單內。

當然任何政策都有利弊,施政者只能選擇利多於弊的最大公約數。不能因為占GDP極少比率之毛巾、寢具、襪子等產業會有不利影響,就全盤否定對國家發展具更大利益的經濟政策。一些傳統產業,即使沒有ECFA或任何貿易開放,也還是在茍延殘喘,淘汰只是遲早問題。

任何國家,經濟持續成長的條件之一就是產業要不斷升級。無法轉型或升級的企業勢必會淘汰,「中小企業」或「傳統產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升級與提升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