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而言,人員資本、創新研發、風險管理……,諸多策略在2008年3月後,都重新佈局。但這裡頭,也不乏有許多致勝關鍵,是早在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倒下時(全球金融海嘯中第一間被收購的投資銀行)就已經存在,它們不見得是新方法,但卻十分管用。
副品牌的經營,就是其中之一。
消費價值轉變,催化副牌效應
行政院主計處公佈最新的失業率,預估將超過5.6%,失業人數將突破60萬人。而全世界其他地區,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三月份剛剛提出警訊,歐盟的失業率正在逼近「10%」!
沒工作就沒收入,消費預算就會緊縮,而一旦消費者預算緊縮,消費行為便會轉向尋求「價值」,也就是:不見得要最便宜,但是消費者會更在意相同價格下,商品的品質、質感是否能相對勝出,這個時候,便催化了「副牌效應」。
當第一品牌最貴的時候,副牌就創造相對低價但質感差不多的商品;當老牌子收益老化的時候,新的副品牌就擔任品牌年輕化的使命;而如果高檔品牌有著地域性、或定位的侷限時,許多企業也藉著創造副牌,來提高展店率,或是跨足其他市場定位的領域,吃下更多的消費者。
平價化、年輕化、打通路、創造區隔性,看看這些副牌是怎麼辦到的。
平價化&年輕化,活化品牌
|
精品名牌中區分為正牌與副牌的情形時有所見,正牌通常指的是較經典、正宗的設計師路線,而副牌往往充滿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比較休閒、年輕,而在現在這個時機點上,他們更是「較便宜的名牌」。
例如像DONNA KARAN→DKNY、Calvin Klein→ck、DOLCE&GABBANA→D&G……精品界許多副牌的例子,就是在維持質感的同時,又兼顧年輕市場喜好變化的口味,最重要的,他們相較於正牌,能夠降低名牌的消費門檻,在一線品牌應聲而倒的精品業,這些副牌現階段紛紛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創造營收。
區隔化,創造更大客源基礎
在經濟衰退的同時,許多知名的一線品牌,為了區隔市場,紛紛發展副品牌來擴大客源基礎,台灣的旅館業,例子尤為明顯。
經濟狀況不佳,四、五星級的大旅館除了想辦法提高住房率,在更早先時,就嗅出「市場區隔化」的商機,致力於創造副牌區分客層,用平價策略滲透行銷不同族群的消費者。
目前看到的,像福華、晶華、華泰王子、六福客棧、花蓮美侖飯店、台北商旅等一線飯店業者,都打算投資平價旅館,把市場的餅做大,滿足不景氣中消費者的需求。
有別於主要品牌走頂級旅館的路線,這些平價的副品牌旅館強調小而美,坪數雖然不大,但至少交通便利、乾淨舒適,吸引許多商旅客與背包客,為消費者節省旅遊成本,在不景氣中,創造了難得的旅遊商機。
副品牌的意義,簡單說就是「多品牌策略」,運用更多的副牌去發展廉價、區隔性的品牌,以輔佐自家集團的主品牌商品。而自有品牌在此概念下,發展出多元性的商品,在集團通路商的品牌口碑下,不但強化消費者的忠誠度,也將降低的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就某種程度而言,也可以視之為另一種「副牌經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