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翌日,馬英九總統即在記者會宣示成立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政策小組,展開全球招商。此即代表後ECFA時代,台灣對外貿易投資即將進入國家策略重建的新階段,這也正是當前最迫切急起變革的國政。
貿易投資一直是台灣海島經濟發展的關鍵,對外貿易的消長與國內投資的增減,決定台灣經濟的實力與活力。過去15年的鎖國,造成這兩方面的嚴重停滯,最明顯的變化是亞洲金融風暴前後的台灣與南韓發展對比。
原本南韓的經濟表現一直落後台灣,平均每人所得水準僅及台灣的三分之一,但經過1997年後的重建,又適逢台灣進入鎖國執政,南韓竟能在邁進21世紀一開始,大步超越台灣,不但平均每人所得連續八年高出台灣,到2009年,南韓貿易總額已位居世界第九大國,台灣則落居世界第17名,逆轉過程更引人駭異。
兩岸達成ECFA協議,毋寧是台灣經濟可藉以槓桿再起的一個重要支點。後ECFA對台灣政府與民間而言,經濟戰略上勢須積極朝向「深耕中國、布局新世界」發展,一方面,藉以掌握中國大陸擴展內需市場,另一方面則須權衡世界經濟板塊移動情勢,針對歐美以外的新世界經濟社會,分散對外貿易,再啟新黃金十年的開闊空間。
中國內需市場,其實遠高於人民幣4兆元激勵方案的規模。從過去五年世界貿易版圖的變化可以清楚看到,中國不但已是全球第一的出口大國,高占世界總出口金額的10%,也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進口國家,2009年進口1兆60億美元,占全世界總進口額的8%(美國為12.7%),約中國刺激內需方案近兩倍大的規模。
ECFA在這一方面的優勢地位,正是台灣要去爭取的重點。後ECFA台灣的產業界,特別是已在中國投資營運的中小企業,如何深入專業社群、與中國地方經濟結合聯通,深化台商產品服務的普及率,應該是首要的經濟策略;在廠商層次的合資合作,以至策略聯盟的發展,更是必要的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後ECFA的全球新布局,與既往半個世紀最大不同的是,過去台灣對外貿易長期焦聚於北美與歐洲二個目標市場,但在世界經濟海嘯之後,歐美的能量與地位都已劇變,尤其在2010年6月歐債風暴及二度衰退爭議中,歐美國家都致力於重建國家財政體質,猛削公共開支,民間部門則為了再造家庭收支狀況,大力克制消費需求與支出。預期2011年及其後,美國與歐盟的進口成長均將急劇收縮,勢必無法再繼續有效吸納並消化亞洲工廠的產品與服務。
英國經濟學人EIU即推計,能夠取代過去歐美市場地位的,勢必是東協國家與拉丁美洲世界。估計未來一年東協國家進口總額可以成長13.2%,而超過1兆美元,約莫與一個中國大陸的進口規模相當;拉丁美洲進口總額也可以成長12%以上,超過5,000億美元,約等於一個日本市場的總進口規模。
當然,能夠直通東協市場的ECFA,無異是一把高效的鑰匙,正合台灣當下的運用。至於拉丁美洲,原本就是台灣邦交國較多的區域,只是過往的努力都花費在維繫政治關係,目前則是政府必須加緊補強的外貿缺口。
總之,在後ECFA的最短時間內,政府應該把精力用於打開直通中國市場,以及爭取歐美以外的新世界市場,才有可能加速振興經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