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8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台灣經濟成長持續下滑,兩岸間經貿金融的交流更顯重要,在週二(25日)即將於北京登場的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被視為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的試金石,其實,台灣的銀行業正面臨許多困境與挑戰,唯有透過西進突破,才能創造更大商機,因此簽訂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已刻不容鰀。
 
近年來,台灣的銀行業資金充斥,存放款利差卻逐年縮小,金管會統計顯示,以一般銀行來說, 從2000、2003、2006到2008年 6月,存放款利差分別為 2.85%、2.47%、1.77%、1.69% ,呈現快速下滑,不僅一般銀行,連中小企銀也面臨存放款利差直直落的窘境,相同年份期間,中小企銀存放款利差分別為 2.94%、 2.87%、1.66%、1.54%;凸顯銀行業經營困難重重。

但是,其實企業藉由其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殷切,銀行業滿手爛頭寸,對企業放款態度反而保手,此一企業與銀行業雙輸現象的主要癥結在於-台灣產業結構改變。

淡江大學兩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林蒼祥表示,台灣製造業大規模群移至中國大陸,產業重心大幅轉向服務業,但銀行囿於兩岸政策限制,無法跟隨製造業客戶西進,提供授信與服務;而服務業主要資產為通路與行銷等無形資產,銀行為確保債權,放款業務便日益保守、萎縮。

基於「台商在哪,業務就在哪」的原則,銀行業者無不企盼兩岸金融盡速開放。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調查發現,台灣的銀行業進入大陸主要動機為「大陸市場發展潛力大、跟隨客戶需求、有助提升績效」。

據金管會估算,若台灣符合中國對總資產要求的13家銀行登陸各設一家分行,總投入金額最多260億元台幣,僅占台灣銀行淨值的1.5%,不致影響金融體系資金結構的安全,又可就近服務台商,降低放款風險。

除了銀行業登陸,取得人民幣與直接通匯業務更為重要。2006年12月,兩岸通過直接通匯,台灣與大陸銀行的 0BU(境外金融中心),就是以外幣辦理通匯與信用業務,並非以人民幣與新台幣直接進行匯兌,也就是說,所謂的「直接通匯」根本不直接。

另外,台灣銀行業的 OBU近來對台商放款成長快速,過去3年,OBU對全體銀行稅後淨利貢獻超過13%;同時,台灣對大陸出口已占總出口的40%,顯見台商在兩岸間通匯的需求勢必很大。

林蒼祥表示,兩岸金融的突破,除了從設立子行或分行等考量,在滿足台商資金需求,以及規範兩岸貨幣流通等方面進行,更應該盡速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完成實質貨幣直接通匯,降低台灣的銀行在中國大陸的資金成本,更能使新台幣透過通匯,迅速流回台灣內部體系;反之,若缺乏清算機制,匯入匯出長期大量不對等,「台商資金回流」便難以真正落實。

除了最單純的服務台商、直接通匯吸引資金回流外,銀行業西進另一項高附加價值就是在於「立足大陸、加速國際化」。

新政府致力於發展台灣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但台灣本身金融創新能力不足,金融人才的國際化不足,且大額外匯交易無法在台灣本島之外進行等,在在都是限制台灣擴張金融版圖的絆腳石;由於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加上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的優勢,若能與中國上海的金融中心分工合作,可望加速邁向國際化,共享兩岸金融雙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