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莊家結盟,台灣怎麼辦?

全球視野

最近,全球股市莊家們大玩結盟遊戲,紐約證交所買下泛歐交易所、那斯達克交易所想買下倫敦證交所……,不斷合併、結盟到底有何好處?彷彿置身事外的台灣將會錯過什麼?

 

可以想像嗎?隨著企業併購盛行,全球股市的莊家們也在想,要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大、吸引更多人。

而且,這些主意很受莊家股東們的認同。

一級玩家正在整合。

去年底,紐約證券交易所打敗德國的德意志證交所,買下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與里斯本都有交易中心的泛歐交易所。

泛歐交易所的股東們以九八.二%的高票欣然同意,紐約證交所更得到出席股東九九.七%的首肯,大西洋兩岸都樂見一個跨洲的股票交易市場。

而且,接下來,義大利米蘭的交易所也可能加入這個組合。

與此同時,那斯達克交易所想買下倫敦證交所,不斷吃進倫敦證交所股票的行動也沒停過,儘管倫敦證交所持續拒絕這項邀約。「我們有一整個世界的機會,比那斯達克跛腳的提議還好,」倫敦證交所的首席執行官弗絲說,他們一直在跟許多人談合作。

除此之外,那斯達克也在跟瑞典的交易所談判,而紐約證交所還想再買下澳洲證交所。

台灣的亞洲鄰國,也在努力要跟國際接軌。一月中,東京證交所已經七十高齡的董事長西室泰三飛往紐約參加東京證交所紐約代表處二十週年紀念,據《日經新聞》猜測,就是要順便與紐約證交所談結盟。

如果談判成功,就會創造出連結歐、美、亞的全球投資平台,《華爾街日報》賦予這件事歷史上的意義。

另外,東京證交所也還在跟倫敦證交所與德意志證交所談合作。

同時,印度則可能將印度國家證交所兩成的股權賣給包括紐約證交所與私募股權基金在內的國際玩家。

另一個印度交易所||孟買交易所也不落人後,與它傳緋聞的對象包括所有世界級的股市莊家:紐約、倫敦、德意志與那斯達克。

當然,新加坡與韓國更不會在這場戰役中缺席。新加坡正與印度的孟買交易所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牽手;韓國則與東京、新加坡的交易所都要結盟。

西風東漸,台灣的期貨交易所也趕上流行,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簽下備忘錄,要交換訊息,並為台灣開發新避險商品。

更有趣的是,連許多國家境內的不同交易所,都要親上加親,合而為一。

最有名的就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商品交易所。這兩大交易所原來王不見王長達一個多世紀,董事長還曾在市長辦公室裡大打出手,勞駕市長勸架。但現在,他們聯手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期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也讓芝加哥變成全球的風險管理中心,《金融時報》指出。

另外,香港將聯交所與期交所合為香港交易所,澳洲整合澳洲證交所與雪梨期貨交易所,韓國把證券、期貨與Kosdaq三個交易所整合,台灣也希望證交所、櫃檯買賣中心與期交所、集保中心等機構都能合併。

他們到底衝著什麼而來?不斷合併、結盟有什麼好處?

◎莊家合作,籌碼變多

首先,莊家合作,籌碼自然變多。投資人在一個市場,就能買到其他市場的投資工具,讓境外投資更容易,企業跨國籌資的管道也會增加。

像紐約證交所買下泛歐交易所後,就會推出跨大西洋兩岸都能交易的基金,或是信用性的衍生金融商品。

籌碼多,也會增加流動性,聚集人氣。投資人最怕買不到想要的,或賣不掉想脫手的投資標的。「交易最後都會湧向流動性高的市場,」《金融時報》分析。

所以,當紐約證交所買下泛歐交易所,又與東京證交所往來頻繁,可能創下最大交易量的市場之際,那斯達克也緊緊盯住倫敦證交所,希望打造全球最多、超過六四○○家企業上市的交易所,與他們分庭抗禮。

相反地,不加入戰局,就可能被國際資本市場邊緣化。

《BusinessWeek》舉例,倫敦證交所在歐洲面對紐約證交所與泛歐交易所合併,以及投資銀行們自組的交易系統Turquoise夾擊,地位將被弱化。

「未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可能只被兩、三個交易所掌握,」泛歐交易所的負責人李歐德身處戰局,感受鮮明。

莊家爭鋒,也因為每一家都想當資本市場的老大,發揮影響力。

例如,芝加哥兩大交易所合併後,未來大宗商品、原物料,甚至匯率、利率的走勢,就都將決定於此。

這甚至扯上了城市、國家的競爭力。紐約市政府最近就因為紐約證交所的成長與權威地位逐漸輸給倫敦證交所,怕被倫敦偷走全球金融中心的寶座,而花了五十萬美元請麥肯錫顧問公司為它的未來把脈。

美聯社的分析指出,未來紐約與倫敦證交所的動向,絕對會影響這兩個城市的發展。

◎很會下蛋的金雞母

即使撇開這些「面子」問題不談,交易所大合併,也有「裡子」支撐。

很多人不知道,交易所是很會下蛋的金雞母。每一筆股市交易、買賣,交易所都能收手續費。每一家公司要上市,也要交入場費與管理費給交易所。

交易所獲利成長,股價表現也羨煞群倫。從二○○○年迄今,追蹤全球交易所股價的道瓊全球交易所指數漲幅已經超過六○○%。

金融圈盛傳,倫敦證交所就是因為自覺很會賺錢,不滿意那斯達克的聘金,而拒絕下嫁。

交易所合併,也能節省成本。多倫多證交所執行長奈思彼特分析,證交所可以共用一樣的平台,節省許多資訊、技術成本。紐約證交所與泛歐交易所合併,就預計在三年內省下二億五千萬美元,讓投資人省下一五%的交易費用。

◎台灣彷彿置身事外

國際交易所們大張旗鼓地合併、結盟,台灣卻彷彿置身事外。

這對台灣會造成什麼影響?

顯而易見地,前面提過的好處,台灣都沾不上邊。例如,台灣人要投資國際股市或企業到國際股市籌資的途徑會比較麻煩、成本比較高。

甚至,也可能使企業選擇到海外上市。「好比過去最好的學生念台大,但他今天可能去念全球的學校,甚至到北京大學去了,」台灣證交所總經理許仁壽比喻。

接下來,會衝擊到本土券商。許仁壽說,因為客戶若選擇去國外的證券市場,絕不會選擇本地的券商服務。

這些效應,都還只是在萌芽。

因為,交易所的整合才剛開始(見表)。

而且,現在連股市裡的玩家、許多券商都要跳進來當莊家。包括摩根士丹利等十多家投資銀行,都有內部的交易機制,自行撮合客戶的買賣,而不是把這些買賣的指令傳到交易所去。

更有券商趕忙投資交易所或與他們結盟。摩根士丹利、花旗、瑞銀集團、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林都有投資費城證交所。「華爾街已經變成證交所的大股東,」《金融時報》總結。

甚至,包括高盛等投資銀行們要聯合成立自己的交易系統,這個計劃將吃下歐洲近半的交易量,可能在今年底就會成真。

這個遊戲愈玩愈複雜。

當全世界的交易所們連成一氣,各國也會面臨嚴峻的考驗:誰來管理這些金錢機器?

許多政府們都不敢掉以輕心。美國證管會主席考克斯在倫敦演講指出,沒有一個國家的司法管轄權能超越地理限制,大家應該合作監管,「在資本、市場玩家與騙子都不斷流動的環境中,找到保護投資者和促進資本累積的方法。」

不管台灣的交易所來不來得及與國際玩家結合,站在保護投資人與企業的立場,台灣也不該在此缺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