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零件故障,豐田最近宣布大舉召回修理800萬輛車,包括第三代油電複合動力車Prius,重創其形象,剛登上的全球第一寶座也岌岌可危。
全球NB電池龍頭新普宣布,將與中國通訊設備製造商央企普天合作,共同發展電動車電池與充電站,成立合資新公司;普天已與中海油成立新能源公司,廣設充電站,推動電池置換模式。
在此同時,李嘉誠斥資新台幣11.9億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嘉盛控股,正式跨主新能源領域,該公司股價隨即暴漲,重演巴菲特入股比亞迪時的盛況。嘉誠控股已收購深圳雷天能源關於電動車和儲電站的鋰電池業務。
六年來從未盈利的美國電動車廠Tesla正計劃IPO,募集1億美元,美國能源部也提供貸款支持;美國鋰電池製造商A123去年9月IPO,股票第一天就飆漲50%。
全世界都在跨入電動車領域,豐田神話的破滅,代表大家的立足點都是平等的。大陸已定位電動車為「國家七大戰略產業」之一,同時成立「能源委」,中石油、中海油均跨足電動車充電網、電池站建設。
台灣的電動車產業政策何在?去年劉內閣規劃「六大新興產業」,其中包括綠色能源;行政院春節過後將推動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化等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台灣的政策是相當模糊的;第一、電動車重點不在智慧,而在電池和充電站設置;第二、綠建築和發明專利根本不算產業;第三、台灣的焦點永遠放在「物件」(object),但關鍵在於「目的」(objective),也就是商業模式。
台灣的角色應儘快從製造商轉型「資源整合者」和「平台運營者」,雲端運算、iPad、電動車都是創新的utility based服務商業模式,是一種系統工程,台灣政府必須強調系統整合和資源串連,而不是著重片斷。IBM的口號是「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台灣號稱智慧卻不聰明,到目前為止唯一比較有系統觀的願景是要建設台北為「寬頻城市」,為何我們不能打造「智慧生活島」或「能源科技城市」呢?
台灣其實有一定的條件可以發展電動車,包括完整 IT產業鏈、領先的電池及馬達技術,以及機、電、電子整合能力。台灣的限制在於內需市場,馬總統提倡要發展「全球創新走廊」,希望利用台灣作為科研成果商業化試驗平台,然而台灣市場太淺碟,應結合中國大陸,新普/普天就是跨產業、跨地域的合作典範。
但是在電動車方面,台灣地狹人稠,本身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都會或環島運輸系統。在自行車領域,台灣已經掌握完整中衛體系和樂活趨勢,形成全球最佳的自行車生產基地和環島自行車旅遊天堂。台灣在雲端運算成功的可行性不一定比Google、微軟高,但在電動車運營成功的機會,不見得會比大陸業者來得低。
台灣需要有更前瞻長遠的願景和想像力,3D在別人眼中是玩具,詹姆士‧柯麥隆卻把它變成產業,連支持他的福斯公司都遠低估其市場潛力;賈伯斯對iPod/iPad亦然。台灣的未來在藍綠融合 - 藍的雲端、綠的能源。若能將創意釋放,讓夢想自由,台灣,明天你將會站在世界的雲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