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已在一月二十七日在美國舊金山發表了萬眾矚目的iPad平板電腦(基本上是大螢幕的iPhone)。這也證明了顯然所謂的3C產業不但已從「電腦和通訊」轉向「消費」功能,而且3C其實已在整合當中,成為一種兼具所有3C性能的單一產品(就像iPad)。

多年以來,傳統的PC類型有二種,就是桌上型PC和筆記型PC,但自從PC市場呈現飽和,成長趨緩之後,科技業者設法要在這二種類型中創造更多的「市場區隔」,為的是擴大市場規模。

像二○○一年的Desknote(由精英電腦發明),到近年的Netbook(華碩在二○○六年率先發明Eee PC),電子相框、電子書、Smartbook(智慧手機結合Netbook),再到蘋果推出的iPad都是箇中代表。要注意的是,iPad很可能會創造新一波的消費性電子產業革命,儘管它只是另一種版本的平板電腦,而且早在二○○○年初就已經問世,但這次卻整合了更優異的科技,尤其是軟體應用程式。

多元軟體帶動3C成長

讓這種新款消費性電子產品在最近二到三年內付諸實現的,就是新技術,譬如觸控螢幕(電阻式和電容式),延長電池使用時間(耗電量也同時更少),零組件重量減輕、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工業設計。

台灣的科技公司在過去幾年來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從傳統的「產品組裝或俗稱OEM」,進化成目前的「產品設計開發或俗稱ODM/共同設計開發」概念。雖然成本低廉和高效率的全球運籌支援(新產品快速上市和快速量產)一直是台灣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但其他因素包括創新以及增值服務,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台灣業者才能夠打敗美國對手(譬如偉創力),製造當前大多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像是蘋果iPhone和亞馬遜Kindle電子書。

不過,主導新款消費性電子產品成長的力量,並非來自更好的硬體,而是更多的軟體產品,這也是主要利潤的來源。舉例來說,若沒有Linux,Netbook將無法在速度較慢的Atom處理器上運作,提供較長的電池使用時間。若沒有Google的Android和Chrome OS作業系統,Smartbook也不能在較慢的ARM(安謀)處理器上執行。

電子書如果軟體書的種類不夠多,肯定會賣得不好。iPhone/iTouch (或新推的iPad),如果沒有蘋果的友善使用介面和「蘋果商店」,也不會締造銷售佳績。台灣的科技公司目前只參與了硬體端的部分,毛利率不超過一○%,卻在所有重要的軟體端完全缺席,這部分的毛利率很容易超越五○%。

台灣應速強化軟實力

台灣業者應該設法運用本身在硬體經驗的優勢,來跨入軟體產業,這樣營收和營運槓桿(Operating Leverage)才會再度成長。試想,一旦軟體應用程式開發完成,賣出一份或一百萬份的成本幾乎都一樣。到目前為止,蘋果商店的十四萬個應用程式已被下載三十億次以上(已有一億二千五百萬個信用卡註冊),估計每年能為蘋果帶來超過十億美元的收入。同樣的概念適用於軟體授權合約,業者可以從中收取年度授權金。這些都比單純賣硬體更有利可圖,因為硬體產品一旦售出,此硬體未來將無法再帶來新的收入。

對台灣公司來說,過去可以開發軟體的機會也許較少,但隨著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市場,基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甚至Google在大陸的市占率也無法和百度競爭,所以現在台灣業者多花點力聚焦軟體產業還不算太晚,譬如,從發展更多嵌入式軟體並和硬體搭售,就有機會搶食錯失的全球軟體利潤大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