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說:「無論再微小的事物,乘上16個億之後,都會變得很可觀。」中信金控副董事長羅聯福對於台灣金融同業只打算在大陸設立分行,頗不以為然。他說:「13億人口、4,500多家中小企業,這是多大的市場,只用分行進去,怎麼打仗?」
長遠來看,大陸16億人口的商機,才是國銀五年、甚至十年的計畫。
台企銀董事長羅澤成的辦公室掛著「老母雞」地圖,上面布滿他曾拜訪的省分。羅澤成說,短期台資銀行對大陸設點可能只是「一枝獨秀」,但把時間放遠,「遍地開花」、做台商之外的生意,才是國銀終極目標。
設定時程 通路布局不能拖
中信銀更打算一進入大陸就設子行,再在沿海廣設據點。「我算過,設立子行後,如果經營績效夠好,被大陸監管機構評為三等以上,每一年可在另一個城市設立分行及支行,十年下來,應該有八個分行加上56家支行,共有64個網點,」羅聯福細數著。
有相同想法的,還有富邦金控。富邦金2008年11月參股廈門銀行、並取得經營主導,今年3月下旬福州分行開幕,是跨出廈門市的第一步。廈門銀行行長高朝陽表示,未來將快速在海西市場布點,預計在三、五年內,要複製「四、五個廈門銀」的資產規模。
高朝陽分析,下一步要申請開設泉州分行以及漳州分行,「如果每個據點總資產有人民幣200億元,五個就有1,000億元。」高朝陽急著為廈門銀拓展據點、打造出更多營業通路。
對通路布局,羅聯福也有急切感,「外銀在兩岸三地都已經布建好了,如果我們不趕快去拓展通路,業務豈不都拱手讓人?」為了更快深入大陸市場,中信銀也打算到大西部發展,例如重慶、成都等潛力都市。
麥肯錫調查,外國銀行在大陸的分支據點,在2011年已經有1,000家。飛機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放眼所及就都是某家外資銀行的廣告;走在上海南京西路等熱門路段,重點路口四個角落的三角窗辦公大樓一樓,也已被陸資銀行與外商銀行占據。
台資銀行登陸,很多業者選擇的灘頭堡也是上海。但不像陸銀、外銀在上海大馬路上處處亮著招牌,台資銀分行據點選擇隱身在浦東辦公大樓的高樓層。彰銀副總施建安認為,初期「通路在精不在多」。
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也說:「大陸這麼大,通路不可能做到全國性,初期就像在美國開餐廳一樣,可能要先到中國城有華人的地方做起。」上海、昆山、深圳、蘇州等台商聚集的城市,是台資銀行設立分行首選。
但站穩第一步的同時,台資銀行也不忘思考下一步該踩在什麼點。然而,長遠來看,大陸16億人口的商機,才是國銀五年、甚至十年的計畫。
華銀評估未來深圳分行業務穩定後,希望在東莞增設資本額人民幣1,000萬元的支行;土銀董事長王耀興也說,上海分行成立後,考慮在環渤海地區開設第二家分行。
行銷突圍 服務要讓人感動
台資銀行想的不僅如此,還考慮「另類通路」,像網路銀行、電話銀行。華銀國際金融部經理劉聰隆以過去在香港分行的經驗說,開設網路銀行後,客戶不論在大陸什麼省,24小時都可上網辦理各項業務,華銀打算在深圳分行開設一年後,就申請網銀。
行銷策略也是台資銀行想在大陸突圍的秘密武器。劉聰隆說:「台灣人最喜歡泡茶了,」他每次去拜訪珠三角的台商客戶,一定先在台灣採購好幾斤高山茶,但這項台商喜歡的禮物,外銀、陸銀就想不到。
羅聯福則說,台資銀行做大陸當地生意,一定要以服務取勝,「像是別人用語音接電話,我們有人員接電話,客戶打電話過來,聽到有人回應,感覺就是不一樣。」
不管送高山茶還是專人接電話,台資銀行沒有據點優勢,到大陸最先賣的就是貼心服務。普華財顧執行董事劉博文說:「台灣業者服務客戶作得很細緻,這是台資銀行最大的優勢。」
大陸市場這麼大,台資銀行登陸後,通路戰該怎麼打?一位在大陸市場多年的基金業者建議,台資金融業可以仿照過去大陸股份制銀行作法,採「精兵制」。
她說,大陸幾個大城市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過去像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網點拚不過「中(國)、農(民)、工(商)、建(設)」四大行,但股份制銀行採「精兵策略」,結果每個單位產值都比四大銀行高。
除了採精兵制的布點方法,另一種布點方式是「反其道而行」,當所有銀行一窩蜂在沿海城市設立據點時,台資銀行不妨考慮往內陸或東北城市發展。普華財顧執行董事劉博文就說,大陸城市化的比率大約是45%(有45%人住在城市裡),未來幾年城市化將繼續進行,跟美國不是只有紐約、華爾街,還有芝加哥、費城的情況愈來愈像。
像是現在台資銀行最想到上海發展,但上海價格貴、競爭激烈、市場飽和,台資銀行要冒出頭並不容易,劉博文認為,不如找一個正在發展的城市切入,如果每年能成長10%,未來就有機會冒出頭。像是湖南、湖北、武漢三鎮、瀋陽、哈爾濱和青島,都是可以考慮切入的點。
至於有人認為,台灣金融市場這幾年產品創新能力很強,是台資銀行赴大陸競爭的優勢,一位外商基金公司主管頗不以為然,他說,大陸市場雖然相對封閉,但學得也很快,像是台灣新推出金融商品,不久後大陸就出現「山寨版」金融商品。
大陸有時候還會出現比台灣更先進的商品或服務。台灣買保險可以透過業務員、銀行櫃臺,也可透過網路投保、電話投保,簡單商品如強制車險還可透過自動櫃員機(ATM)投保。
很多人可能認為,在台灣購買保險商品的管道已經很多元了,但大陸竟然還有另一種「簡訊投保」:保險公司發送手機簡訊,說明保單內容,如果民眾有意願購買,在手機上按個鍵就可以投保。
在大陸已經五、六年的上海國泰人壽,已經愈來愈能掌握大陸人喜歡的金融商品,國壽總經理張發得說,兩岸保險商品差異有限,台灣業者到大陸賣保單,只能儘量在「同」中擴大「異」的表現。
走在路上會撞到的都是外國人的上海新天地,周圍的馬當路彷彿是條「銀行街」,東亞、中國、招商、花旗、澳新、華一…各銀行的招牌,在這裡都看得到;而且不同於陸家嘴都是高樓的豪邁氣勢,這裡的銀行就像便利商店一樣,在路邊一戶一戶的,而且不少銀行連星期六、日都開張。
讓大陸人離不開銀行的原因之一,是大陸銀行的通路特多,以規模最大的工商銀行為例,在全大陸有超過2萬多個據點;農業銀行分支機構超過2.4萬個,中國銀行與排名第四的建設銀行也都有超過1萬個網點。反觀唯一搶灘成功的台資背景銀行華一銀行,耕耘大陸第12年,全大陸據點只有十個,且因不能作大陸居民的人民幣業務,連自家員工的薪水都要存在別人的銀行。
「銀行獲利來源主要是存款,但台資銀行據點太少,所以能吸收的存款很有限,」華一銀行某高層主管說,吸收存款的幾條路,台資銀行似乎都走不通,如果想跟其他大陸銀行借錢,也不會借給剛報到、還不知道幾兩重的銀行,加上大陸外匯管制嚴格,給予銀行向境外借款的額度也很小、動輒就「達標」。
即便如此,大陸仍是台資銀行的夢土,因為這邊的存貸利差太高了,大陸人民銀行規定1年期定存利率不能超過2.25%,但六個月的放款利率可達6.86%,當中近5個百分點的利差,是台灣的五倍,「(台資銀行)再怎麼說都要來,」華一銀行高層說,但能不能做到生意是另一回事,「華東有30幾萬台商,華一銀來了十多年才做到3,000家,這個市場有多大,你說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