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十年,兩岸金融市場終於鳴槍起跑,「開放後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凱基董事長魏寶生一句道破台灣金融業的心聲。「以前大家在沙灘上(台灣)比誰黑、比誰壯,跳到大海裡(大陸)後,什麼都看不到了,只能各游各的,目標如何訂也因人而異,」一位資深金融業者這樣形容台灣金融機構的登陸策略。

房價高漲  / 想設點,口袋要深

不論各金融機構口袋中的策略為何,台資金融業無一不蓄勢待發,等著追逐「神州金融夢」,特別是經濟學人雜誌預測,大陸十年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加上上海宣布2020年將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切都讓過去十年沒機會接觸大陸市場的台資金融業,更期待下一個黃金十年。

問題是,下一個十年真的可以讓台灣金融業找到黃金嗎?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認為,金融業最好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後,至少也要三年才會看到成效,何況我們要求讓利,大陸也要我們讓利;國銀積極向大陸衝的同時,也要注意後防是不是因而出現漏洞,反而讓登台的陸銀搶走台商。

尤其是過去十年,大陸市場產生很大的變化,房價也漲了好幾倍,台灣金融機構想到大陸逐夢,除了政策開放,本身口袋也要夠深。像是合庫在蘇州金雞湖畔的分行,1平方米一個月租金要人民幣80元,換算1坪大概是新台幣1,240元;如果以400坪的面積計算,一個月租金就要新台幣50萬元,還不含1平方米約人民幣20元的管理費。

一銀原本考慮購置上海分行,實地考查後才發現,價格高到超乎想像,因此打消念頭,「連談都不敢談,」副總周伯蕉說。

運氣最好的是彰銀,2002年成立昆山代表處時,就已買下辦公大樓,準備作為行舍,當時買入價格約新台幣5,000萬元,現在如果賣掉,可能有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的獲利。

但多數銀行沒有彰銀這麼幸運。正為了租分行而四處比價的銀行主管很感嘆,有銀行主管甚至打趣:「到了大陸才知道自己沒錢。」

諸侯經濟 / 爭優惠,未必順利

沒錢、沒據點還不是唯一的問題,銀行主管指出,台資銀行在大陸沒名氣,是金融業進軍大陸很嚴重阻礙。

在行庫上班的理專小許最近第一次到上海玩,看到東方明珠塔左邊一棟棟大樓,上面「滙豐銀行」、「工商銀行」的霓虹燈在黑幕背景下格外閃亮;小許好不容易在雜亂的中資、外資銀行招牌中,看到熟悉的名字,卻不是銀行,而是「AURORA震旦」。

普華財顧執行董事劉博文也說,台資銀行若想讓大陸市場成為未來獲利引擎,一定要深耕當地市場, 但光要打響招牌,可能就要花好大一筆錢。

「現在台灣金融機構想的都是ECFA,但不是有了ECFA就可以暢行無阻,」在大陸多年的元富證券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翁基能分析。

翁基能說,政府透過ECFA爭取開放業務,但初期能有多少優惠,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樂觀,因為大陸市場是全世界的,不是只有台灣。

更何況,有些問題不是簽ECFA就能解決,例如大陸有些業務或商品只對部分地區開放,就像「諸侯經濟」,外商根本無法參與。

儘管這樣,台灣金融機構還是必須硬著頭皮往大陸走,「去了未必會成功,不去絕對會失敗,」一家公股行庫主管有點無奈的說。

而且就算「ECFA牌」不夠力,台資金融業畢竟不同外商,前進大陸市場還有同文同種的「溫情牌」可打。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方燕玲便認為,陸銀雖大,卻沒有效率,櫃台前總是大排長龍,台灣跟大陸同文同種,如果服務、軟體好,還是很有競爭力。

此外,方燕玲說,陸銀對中小企業放款業務還相當陌生,財富管理也是開發尚淺的處女地,台灣金融機構一定找得到機會。

台資金融 / 起步晚,不見得輸

更有業者樂觀認為,台資金融業起步雖晚了十年,可是先到不一定就先贏,像是大陸海爾集團跟美國紐約人壽合設七年的海爾紐約人壽,最近就傳出「七年之癢」,雙方因水土不服而鬧分手;反觀有些台資機構,過去在政策未開放前,就偷偷摸到對岸「打游擊戰」,用當地人頭當股東,經營至今也小有成績。

台資金融機構想要逐鹿上海灘,在大陸金融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前景是喜是憂沒人說得準。但面對全新的環境,要如何發揮優勢,台灣企銀董事長羅澤成的話或許是唯一答案:「不要打亂市場。」畢竟以台灣金融業過去習慣殺價競爭的惡習來看,如果所有台資金融業都只咬住特定地區的台商做生意,大陸這塊台資金融業眼中的藍海,可能很快就再變成一片紅海。


兩岸比一比

大陸銀行業的資產規模不僅龐大,成長速度更是驚人。近五年來,大陸銀行業總資產從新台幣178.2兆元增加到377兆元,成長率達111%。在此同時,台灣銀行業總資產僅成長10%。五年前大陸銀行業的總資產是台灣的4.8倍,去年已擴大到9.2倍。

 

「這幾年,我們都是用當地人當股東。人頭股東多少會有風險,但要搶進市場,就只能這樣做。」一位在大陸多年的保險代理人公司主管說,像他這樣先到大陸市場打天下的保險代理人公司,至少有十幾家。

兩岸金融市場管制多年,眼看歐美金融機構十年前就前進大陸市場,不少台灣金融業這幾年也偷偷在大陸市場打游擊戰,用個人名義去大陸展業,在大陸市場「默默耕耘」。

一位保險業者說,在大陸開一家保險代理公司大概要三、五年才開始賺錢,但第二年稅務機關就要求你要繳稅。有業者不明白,明明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繳稅?結果大陸官員直接回答,因為他不認為開公司會虧錢,「如果虧錢,為何還要經營?」

不少打游擊戰的台資金融機構,在這種有理說不清的情況下,即便虧錢,還是要繳稅,保險業者說,大陸的稅務機關行政裁量權很大,業者就算吃了悶虧,也只能往心裡吞。

讓保險業吃虧的還不只稅務機關,保險業者說,台灣的業務員比較專業,也有責任感,給業務員高報酬,他們便願意接受挑戰;但大陸的業務員相對不好帶,就算給了高薪,只要隔壁新開一家公司,多給人民幣一、二百元的底薪,他就跑到隔壁去了。

這位保險業者說,各省平均每三個月就成立一家壽險公司或分公司,大家都需要業務部隊,所以幾乎天天都有人挖角,業務員則是誰薪水高就去誰那邊,沒有忠誠度。

銀行這頭也有不少打游擊戰的經驗,銀行主管指出,不少銀行早就聯合中資銀行合作,把客戶信用資料提供中資銀行,由中資銀行授信。「過去十年,大家都透過各種管道在大陸練兵、了解市場,只是沒人會公開承認,」銀行主管說。

證券業也不乏和大陸金融機構合作教育訓練,私下偷募基金的案例,業者說,因為不能搬上檯面,根本也沒有什麼賺錢的可能。

「老實說,台灣的金融機構(登陸)沒有利基, 」某大陸上市券商經理表示,台資金融業如果沒有兩岸經濟協議(ECFA)扶持,在資本額、通路與當地關係上,都打不過當地機構,「就算把台灣當成全國民待遇,大陸金融機構也不擔心。」

對於台灣主打「同文同種」的優勢,這位券商總經理也不以為然,他說:「說到這個,人家香港、新加坡早就進來了。」

一位在渣打銀行工作的大陸人也認為,「(台資金融業)一定要力爭在中央扶持下,迅速做大、做強,不然完全沒機會。」話鋒一轉,他語氣略帶酸味的說:「噯,反正大陸一定會給台灣優惠。」

業者不看好台資金融機構登陸,官方又是怎麼看?上海銀監局高層說,台資銀行在語言文化、客戶服務理念和業務適應度等方面具有優勢;眾多台商企業也是台資銀行登陸後的後盾。

但話沒說完,這位官員接著說:「老實說,上海已聚集了眾多中外資銀行,台商業務一直以來也是中外資銀行覬覦的目標。」他認為,台資銀行如果想在上海立足,並取得良好發展,「應該要重視與大陸同業的業務往來,積極取得合作。」

何況,台商也不見得只跟台資金融業往來。某家即將在台掛牌的台商就說,最近好多家台資銀行都去拜會他,想拉生意,但他不會選擇跟台資銀行合作,因為台資銀行無法提供比陸銀更好的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