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道德勸說後,包括銀行、票券、證券、壽險等產業公會同意訂定自律規範,未來投資公債不再列入「持有至到期」,而是放在「備供出售」或「交易」項下,除了避免鎖券,公債部位將必須天天評價(mark to market)。這將使市場利率波動即時反映到持券者的操作損益,進而影響金融、壽險和證券等持券主力的獲利表現。
另一方面,受債券部位季底價因素影響,觀望氣氛使得債市近日交投冷清,昨(29)日10年期主流券96-3成交量萎縮至496.5億元,創下今年以來最低量。
券商指出,最直接的衝擊,便是過去金融機構買了公債,不管市場價格波動再大,在債券到期前,操作損益都不必列入營運績效揭露,甚至不會出現帳面損失。但是未來如果天天評價,金融機構只要操作錯邊,出現損失,將會影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投資人可看得清清楚楚。
因為,金融機構購買公債若放入「持有至到期」項下,就可以依成本入帳,不論債券市場利率如何變化,都不會影響帳面價格。但若放到「備供出售」或「交易」項下,債券殖利率波動,就會影響價格。在債券殖利率反彈過程中,金融機構再也不能隱藏虧損。
金融業四大公會都已經決定把公債部位列為「備供出售」或「交易」部位,目前只剩下郵匯局,以及四大基金,仍然繼續把公債列為「持有至到期」部位。
金管會委員李賢源昨天表示,債券價格本來就會波動,但若放在「持有至到期」項下,都看不到債券真正的價格。「如果說利率上揚了40至5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大家都說自己沒賠錢,這就好像股票跌了一、兩千點,投資人說沒有賠錢是一樣的,根本不可能。」
李賢源表示,金管會未禁止金融機構把公債放在「持有至到期」項下,只是希望債券要拿出來評價。若投資者一定要放在持有至到期,金管會也不會怎樣。
據了解,日前壽險公會發文給各壽險公司,希望各公司投資公債,盡量不要放在「持有至到期」,而是放在備供出售或交易部位。
由於壽險業者很少交易公債,因此,未來公債都要放在「備供出售」項下。由於「備供出售」部位的損失,雖然不會反映在損益表,但會變成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的減項,因此,壽險業者購買公債前將會有更專業的評估,避免因為公債價值滑落造成股東權益的減少。
從4月以來,公債殖利率大幅反彈,近一、兩年在利率低檔大量買進公債的金融機構,公債部位恐面臨嚴重虧損。奇特的是,在目前會計制度下,有一個「持有至到期」可以允許用成本入帳,因此若金融機構把這些虧損部位放到「持有至到期」,就不必立即揭示虧損。
最近有很多債券操盤者就是利用這種手法,把公債的虧損隱藏起來,可能連金融機構的老闆都沒有察覺。明明旗下債券部位虧的一塌糊塗,這些老闆還以為可以領固定的利息收入,天下太平。
台灣市場投資人對於股票市場很熟悉,股價漲跌,大家都知道是賺、是賠。如果股票市場狂跌,沒有人會很鴕鳥的說:「反正我用買進的成本入帳,賺固定的股息,沒有賠錢的問題。」
但在債券市場,卻有很多人這樣操作。債券和股票一樣同樣是有價證券的一種,天天都有價格變化,但當債券價格狂跌的時候,卻有人說「公債沒有風險,是領取固定利息,妥當啦!」
債券業者自己欺騙自己,可能也蒙蔽老闆、股東。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公債策略就是「閉起眼睛亂買」,不管會賺錢或賠錢,反正帳面上全部看不到。
金管會希望金融機構可以把債券拿出來評價,但會計制度明明就允許不必評價,只好用道德勸說的方式,希望業者拿出來評價。據了解,有業者抗拒很久,不過,最後還是不得不接受。
台灣股票市場發展得很快,早已是一個成熟市場,但債券市場還在萌芽中,很多人對債市都一知半解。我們支持金管會要求評價的政策,至少逼迫債券操盤手很慎重的去面對「價格風險」,謹慎管理資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