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魯國人宓子,是孔子的學生,一天,朋友帶一人來見他,客人走後,宓子對朋友說:「這位客人什麼都好,就是有三個過失;首先,他一見我就笑,這是輕浮、不懂規矩的表現;其次,他與我談了這麼久的話,沒有聽他提起自己的老師,這是對師門的不敬;再者,他與我剛認識就推心置腹地說心裡話,這是不謹慎的行為。」

客人輾轉聽到宓子對他的批評,就說:「我一見他就笑,這是我的心地坦蕩;在言談中不提我的老師,是怕引起不必要的師門、思想之爭;與他交情淺卻能深談,是誠心地將他當成朋友對待,豈可以這些態度,論我的過失?」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連至聖人孔子也曾因自己對一向稱讚有加的弟子顏回,懷疑他偷吃飯食而感慨地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許多紛爭的起點都源於自恃「眼見為憑」,因此,要判斷他人的得失前更要謹慎,並長時間客觀細膩的觀察,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還沒上桌,就暴露出自己個人的價值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