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在雙卡利率爭議全盤盡輸,牽引海外資金對台灣銀行業投資意願,近2日外資大賣金融股,外銀則全面暫停對台長期加碼動作,國際信評機構指出,台灣政治決定金融市場價格,不利整體銀行發展,銀行業將持續因獲利微薄而苦不堪言。

     立法院通過民法205條完成修法前,雙卡利率不得調高,且行政院也決定要金管會嚴格執行,這讓外銀、私募基金、主權基金,甚至陸銀均向台灣市場人士表示,「台灣銀行業實在無利可圖,今天的情勢,反映未來5年都沒有前景可言。」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副總裁張書評指出,投資人可能會對台灣銀行體系的獲利能力、甚至競爭地位開始產生懷疑,進而可能導致市場整併的速度減緩,或造成體質較弱的銀行業者的財務彈性降低。

     雙卡利率一夕生變,已引起美國商會和歐洲商會的強烈示警。兩會聯合銀行委員會上週原本與立法院協調,本週要以舉行公聽會方式讓各方意見並陳,結果卻是行政和立法部門發表聯合聲明,外商認為台灣政府的政策太多政治考慮,已使外資對台灣的投資環境產生嚴重的疑慮,「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都是空話。外資近2日在台股猛倒金融股,賣超17-18億元。

     目前,除了已決定的日本新生銀行增資日盛金外,安泰銀、萬泰銀、大眾等小型銀行整併已喊停,其背後私募基金主事者陸續離台;德銀、法銀、高盛等wholsale類型銀行未將台灣市場放入重點,連地區主管都鮮少來台;花旗、荷銀、星展等消金外銀在台分行只能自力救濟,但今年來獲利較去年減少2成以上,甫購併的國銀仍在整合過程,需投入的資金成本遠大於可能的獲利,大家都被迫「省著用錢」。

     外銀在台拓展,在過去多是因為背後的國際大型銀行在品牌、跨國聯網或金融產品所支援,經過此波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美系、歐系銀行發生重大虧損,海外各分行反而扮演起「提供資金匯回總部」的角色,台灣的花旗、德銀、法興、ING荷銀、大通、高盛、匯豐等,去年都在台灣「盤點資產」,把能打包出售的不動產或NPL倒到市場換現金。業內人士估算,每家換得的現金在新台幣30億元至50億元間。綜觀32家在台外銀,今年僅剩渣打銀、匯豐銀仍在本地積極拓市。

     日盛金原外資合資方日本新生銀行基於攤平成本,上月在日本增資完成4億9300萬美元,但因其背後的美國私募基金在美國需錢孔急;加上日盛金也不願完全出讓管理權,新生銀是否會在4月15日匯入資金,各投資銀行均冷眼看待,至今市場上沒有半點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