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原因可以遠朔自美國長期低利政策及房地市場泡沫,但是在這次風暴中扮演推波助瀾作用的國際信評公司,恐難辭其咎。由於信評公司給予經過層層包裝的次級貸款的債券很高的評等,讓這些債券看起來好比美政府公債一樣地安全,結果不僅一般投資人,連專業投資機構,都承受許多損失;甚至於沒有購買任何相關產品的投資人,也因為金融資產流動性、信用緊縮的關係而受到連累。

究竟信評機構在最近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中扮演的角色為何信評機構為何給與那些經過包裝的次級貸款的債券那麼高的信用評級信評機構需不需要具備「洞燭機先」的能力有無義務及早警告投資人次級房貸債券的風險以「善盡職責」在8月16日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歐盟執行委員會將調查債信評等機構在最近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中扮演的角色,點出了若干疑惑。

很多人相信,只要該類商品經過足夠的信用增強,只要信評機構給予的信用評等高,這些債券就值得信賴。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只對了一半,因為可能大家在投資次級貸款的組合債券時,沒有問清楚組合中哪些分券(tranches)的評級是AAA哪些是A哪些是BBB可能大家忽略了信評公司在給予這類商品評等時,藏在那些簡單符號之下的含義。

國際信評公司如標準普爾、穆迪、惠譽,其信評發展歷史較長、累積經驗較多,儘管各家所發布的符號不同,都可顯示被評等標的的信用風險,尤其是償債能力。而信用評級的高低,代表了債務履約能力的強度,關係著違約的可能性。

但是,同一等級的債券,並不表示其信用強度完全相等,因為評等的結果只分為幾個等級,且最後決定信用評級時,除了考慮信用強度外,尚需考慮違約的回收程度。也就是說,這一次是因為利率往上調整,再加上承銷條件鬆散等因素,導致這類證券的信用快速惡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違約率節節攀升過程中,信評公司如何發布相關次級證券評等的意見,才稱得上「及時」和「適宜」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國際信評公司對美國安龍(Enron)和日本山一證券的評等,幾乎是在最後一刻才將他們降為「投機等級」;而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歐美信評公司普遍給予亞洲國家過低之評等,對亞洲地區經濟復甦造成一定程度之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各家信評公司都對自己的專業很有信心,在「英雄所見不同」情況下,因此存在「信評差異」。然而,評等觀點之差異往往會影響評等結果,間接的影響受評公司透過債券市場募集資金之能力及資金成本,也影響債券市場之發展。

有趣的是,部分學者對信評公司的差異,也看到一些有趣的發現。例如,有學者比較S&P與Moody’s的長期債券信用評等,在同時接受兩家評等的案例中,等級完全相同的佔64%。又如,同時給S&P和Moody’s進行信用評等的公司,其中被這兩家信評公司評為AAA或Aaa與AA或Aa的等級中,只有53%是相同的。另外,在預測準確度方面,部分結論所得到的預測信用評等的準確度也只有六成多。

根據新巴賽爾資本協定(Basel II)之規定,外部評等機構需符合六項標準:客觀性、獨立性、國際包容性、公開性、資料充分性、公信力。對於這次次級房貸風暴而言,其中資料充分性、獨立性可能是較大的挑戰。

到底類似次級房貸組合的信用衍生商品有多複雜先對信用衍生商品做個初步了解吧!!

信用衍生商品的價格是由信用事件(credit event)或信用風險來決定,,信用風險主要是違約風險(default risk),也包括降等風險(downgrade risk);另一種是信用價差風險(credit spread risk)。簡單地說,這類商品最需要決定的就是違約率與回收率的資料,如果資料不完整或資料長度不夠,有可能因假設條件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異。

總括來說,當信用評級比較低的債務人違約率升高時,市場因對那些信用衍生商品所知有限,引發信用病毒的擴散,類似傳染性災難迅速侵襲全球金融市場。這時候,擔任救火隊的是各主要國家中央銀行,而大量發行次級房貸商品證券化的銀行和基金,以及在證券化過程中擔任評等的國際信評公司,以及擔任受託機構的金融機構(如銀行),卻不見誰來扮演守門員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