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今年4月1日起退居鴻海經營的第二線,使鴻海集團相關人事及組織調整備受矚目。事實上郭台銘過去二年一直強調接班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加上郭台銘是「退而不休」,對鴻海目前的經營決策模式在未來2、3年內影響不大。
◆退而不休 加長觀察期
4月1日這一天鴻海近期股價偏弱,下跌0.5元,收174元,落在所有短期均線之下。主要應該不是受到郭台銘接班的不確定因素影響,而是市場擔心全球經濟放緩可能衝擊鴻海今年營運成長動能,這也是郭台銘今年交棒的最大挑戰。
其實帝國大,眾將雲集,加上鴻海擅長內部競爭,使得接棒難度更大。像當年成吉思汗把這個大帝國分給四個兒子,也是一波多折(見下表),而郭台銘的「退而不休」,正可以加長觀察期。郭台銘表示,國外企業總裁及CEO的制度行之有年,但仍有國際級企業(如Apple等)有總裁回鍋重任CEO的模式。另外,台塑集團儘管在董事長王永慶交棒後,由「七人小組」共治,但王永慶仍居於重要地位。
◆不論誰出線
~郭台銘仍握大權
鴻海2007年的營收達到新台幣1兆2368億元,年增率達4成2,為台灣上市公司當中首家營收破兆元的企業;集團營收合併達2兆元,這是郭台銘所寫下的「鴻海傳奇」。郭台銘今年2月初聯歡晚會上提及「交棒三部曲」預先布局接班,有助降低公司營運的不確定性。初期不論是誰出線,郭台銘仍然是最終決策者。
第一階段交棒參考台塑企業的七人小組,採取類似的階梯式架構,在董事長之下、各產品事業群之上,增設一集團高層決策單位,並從12位事業群總經理接班梯隊中,先挑選其中3、4位集體領導。
目前鴻海接班梯隊包括盧松青、游象富、徐牧基、李光陸、呂芳銘、黃震智、劉燈桂、戴正吳、蔣浩良、簡宜彬、鍾依文與程天縱等12位事業群總經理。
◆12金剛護法 郭放權循序漸進
有了這十二金剛,郭台銘第一步將退居第二線,針對經營決策只回答「是非題」,不回答「選擇題」、「問答題」,也就是只管大方向。再利用2、3年時間思考各事業群集團化,等到第二階段,才會把人事、財務、技術開發、業務、製造等五權下放。
等到鴻海集團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也就是折合新台幣逾3兆元時,將進入第三階段交棒,屆時可能將鴻海拆成幾個集團,或依模具、電子、光機電、通訊等技術切割,也是外界猜測的「四大汗國」。
目前鴻海每位總經理都肩負每年5千億元營收的責任,公司營收僅2兆元附近的水準,相對12位總經理可貢獻的產值可上看6兆元,鴻海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此外,他亦受權予12位CEO逕自洽談海內外購併企業的事宜,未來將有購併案陸續談成。郭台銘強調,鴻海集團旗下事業部總經理都有獨霸一方的能力,在景氣不明時,提供鴻海員工最佳的練兵環境,這些文化都將傳承下去,成為各事業群衝鋒陷陣的後盾。
◆簡宜彬出線機率大
相對於三月時摩根士坦利和麥格理證券的持續調降鴻海評等,包括3月31日慘遭外資調節12312張,約佔是日成交量能25724張的47.86%,在外資法人不斷發佈對鴻海信心鬆動下,3月24日鴻海集團已進行組織結構大調整,由以往的「產業別」,逐步劃分為「客戶別」,將主要客戶HP、Apple及SONY等大客戶,區分為不同部門,不排除為未來割切掛牌預先做準備。
一般法人認為,此組織架構的改變就是為交棒做計劃,就是第三階段的精神,因此,郭台銘的接班人選或有機會在6月股東會前浮出。
由於郭台銘公開宣示接班人年齡必須在50歲以下,且有能力經營一個3千億元營業額的單位經驗,一般認為在資訊系統整合事業群的「五年級生」簡宜彬出線機率最大。簡宜彬目前主要為惠普電腦的業務負責人,近期來與惠普同步建構了俄羅斯、印度及中南美洲海外生產據點,年營業額高達4千億元。
◆盧松青任輔佐要角
另外,有鑑於鴻海集團的龐大,為了鞏固客戶和外資法人圈對集團的信心,目前於連接器事業群的老將盧松青亦可望賦予重要的輔佐角色。盧松青負責的連接器事業部門,與英特爾的關係甚佳,亦是掌握鴻海高技術能力的主要推手。
過去郭台銘透過內部各事業群的分工競合,不斷締造業績成長動能,成為締造鴻海王國的主要利器,而在面臨企業交棒的重大關鍵時,郭台銘其實未將話說死,還進一步勾勒出未來鴻海集團願景,可能分拆成3~4個次集團,而每個次集團年營收都有兆元的實力,釋出足夠的交棒位子,也好留住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