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最夯的議題非「健保費率調漲」莫屬,從衛生署長楊志良堅持罷官求去、府院高層連番留人,到楊志良打消辭意、繼續留任為政策奮鬥,回鍋大戲儼然像是電視戲劇中才會出現的情節。
跳脫高來高去的政治橋段,讓我們回歸社會保險的本質。
十九世紀當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創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時,是想要透過一種社會保險或者保障機制,來協助一國公民在面臨某些社會風險,如失業、疾病、事故、衰老、死亡等,或是保障基本生存資源如教育、醫療等。
台灣的健保是社會保險的一環,所以當初設定的費率不高,也未針對高薪者採取差別費率。
不過,多年實施下來才發現,健保財務黑洞深不見底,二代健保又躺在立法院裡不見天日,這一次的調漲費率可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並且多補上一條「差別補貼」規定。
而從政府官員們「肥鵝(富人)毛很多,可以多掉幾根毛」的發言也可以嗅出,健保已經從不分年齡、殘疾、健康,以單一費率達到互助原則的社會保險,轉變成帶有財富重分配意味、富人補貼窮人的「健保稅」。
這種「看似不是稅、其實就是稅」的「隱性稅」,其實並非國內所獨有。
紐約時報報導,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面臨財政赤字持續擴大,但是加稅又可能失去選票的兩難局面,已經開始設計一些所謂的「隱性稅」(stealth tax)來彌補財政黑洞。
這篇報導指出,法國政府打算以改善環境為由開徵碳稅;芬蘭政府宣稱,為了國民健康著想,擬恢復糖果和軟性飲料的課稅;丹麥也基於類似理由,將菸草與高熱量食品列為應課稅項目;英國則考慮徵收所謂的馬稅。
紐約時報說,這些課稅理由聽來冠冕堂皇、言之成理,說穿了只是巧立名目向納稅人「A錢」。開徵各式各樣「隱性稅」的目的不外乎填補因經濟衰退而不斷惡化的財政黑洞。
相形之下,國內的「健保稅」,至少是專款專用,用來照顧人民基本醫療需求;比起國外政府挖空心思、開徵各式「隱性稅」,台灣政府顯然比較在意庶民心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