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節能減碳、愛惜能源的理念在最近成為風潮,但是早就有一部分的電腦硬體玩家,將組電腦時的理念往這方面發展。雖然當初的動機與理由並不是為了環保,只是想藉由降低CPU與其他零組件的耗電量,讓整台電腦對散熱的需求下降,進而達成靜音電腦的最終目標。
無風扇玩膩了嗎?試試看另一種玩法
|
雖然節能減碳、愛惜能源的理念在最近成為風潮,但是早就有一部分的電腦硬體玩家,將組電腦時的理念往這方面發展。雖然當初的動機與理由並不是為了環保,只是想藉由降低CPU與其他零組件的耗電量,讓整台電腦對散熱的需求下降,進而達成靜音電腦的最終目標。因為CPU是一台電腦中發熱量數一數二的零組件,某些玩家就藉由CPU散熱器不加風扇的方式,向其他人誇耀自己的電腦很省電、很安靜。
無風扇,還是要空氣流動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散熱系統的一些特性:散熱片的總面積越大、流經散熱片的風量越高,散熱效果就越好。雖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例如散熱器的結構、材質、以及環境溫度等等,但整體說來還是不脫「面積、風量」這兩大要點。筆者用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裸機的情況下,其實高階空冷散熱器的效果,有可能會比入門級水冷還要好,畢竟就散熱片的總面積而言,前者比後者還要大,若是搭上同樣轉速與大小的風扇,入門級水冷不一定有優勢。
換個角度說,流經散熱片的風量也很重要,假設你的CPU散熱器沒有外加風扇,還是得靠其他動力源創造一個空氣流動的環境,例如借助電源供應器的風扇。否則很難單靠散熱片本身的熱對流,把多餘熱量完整發散,將CPU的溫度抑制在一定水準以下。
玩過頭別怕,有過熱保護
無風扇散熱這麼困難,假設你已經成功辦到的話,可以再試試另一個更嚴苛的條件,那就是連散熱片都別裝了,只靠CPU的表面鐵蓋,或是晶片本身自行散熱,讓熱源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大減,達成更不可能的任務,以下就要來探討CPU不裝散熱片進行運作的可能性。
說到這裡,大多數讀者應該都會覺得不可能,甚至有點害怕,完全不敢拿自己的CPU開玩笑。還記得幾年前大約是Pentium 4與K7的時代,知名硬體評測網站Tom’s Hardware公開了一段影片,內容是在電腦運作的情況下,將CPU散熱器臨時移除,結果部份廠牌與型號的CPU因此燒毀,雖然自AMD K8平台以後,市場上能買到的所有處理器,都有內建過熱保護功能,不會再發生這種容易燒毀的情形,但是影片效果早已深植人心,許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還是揮之不去。
簡介Intel CPU的保護功能
在進行實作之前,筆者先拿Intel的CPU當作例子,說明TM(Thermal Monitor,有時又稱TM1)過熱保護功能的運作機制,了解為什麼這樣不會搞壞。其實早在Pentium 4的時代,CPU就已經內建這個功能,根據Intel官方文件的描述,它的原理是在CPU內部建立一塊稱為TCC(Thermal Control Circuit)的電路,TM功能會針對CPU內部溫度一直作偵測,要是超出了臨界溫度,TCC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啟動,機動關閉CPU最內部的核心時脈,以減少CPU本身的電力消耗與發熱量,令CPU維持在一定溫度以下。此舉能讓風扇失效時,CPU與電腦還能持續運作,不至於立刻重開機,遺失未儲存的資料。但TM功能僅能做到短時間的保護,要是功能啟動後的CPU溫度還一直上升,或是造成其他週邊組件過熱,最後還是會讓系統自行斷電,只不過關機斷電是最後一道保護的防線。
如果更細部、具體地描述,當TCC啟動時會斷斷續續關閉CPU內部運作的時脈,讓CPU「醒著」的時間降低為正常的30%~50%,但是內部時脈關閉,CPU「睡著」的時間不會超過3微秒,所以使用者頂多只會感受到效能下降,電腦並不會產生一頓一頓的現象。當CPU溫度降至臨界點以下,TCC功能就會關閉,這時候CPU就恢復正常的效能。
更進步的TM2功能
就現在的Intel處理器來說,還具備自TM改良而來,更進步、效果也更明顯的TM2功能。在溫度過熱的時候,TCC會直接將時脈降低,而不是斷斷續續的開關,而且輸入電壓(VID)也會跟著下降,透過最主要的這兩個手段,CPU的耗電量與溫度可以有效降低。跟TM功能一樣,CPU達到臨界溫度後只需要5毫秒,TCC就會啟動。
雖然處理器已經有這麼完善的保護機制,但還是請讀者了解一件事,這些功能只能保護CPU在短時間內,不會受到意外而燒毀,並不代表它可以完全在極端環境下工作。要是整台電腦長期都在散熱不良的情況下,即使CPU沒有異狀,也會影響到其他零組件的壽命,例如主機板上的北橋晶片與VRM轉換電路。假設你想嘗試無風扇或是無散熱器的效果,除非你有把握將CPU的耗電量壓到極低水準,而且其他零組件的溫度不會高於合理數字,才能考慮長期使用,否則還是請在短時間內玩玩就好。
█Intel TM2功能的運作機制
|
兩種散熱方式的最低門檻
接下來我們從理論角度來探討,如果要實做無風扇,或是無散熱器的運作方式,CPU本身的耗電量要壓到多低,才有可能成功?由下表可知,如果在平常運作時不加散熱片,晶片本身的TDP必須低到4W以下,可說是相當不容易。即使加了散熱片後,可負荷的最大TDP數字也在25W左右。如果單從這些數字判斷,TDP動輒35W、65W的一般CPU,幾乎不能在無風扇的系統中使用預設值運作,何況是更嚴苛的「無散熱片」運作了。
█Pentium-DC E5200挑戰無散熱片環境
|
█Celeron 420挑戰無散熱片環境
|
但TDP只是一個散熱設計的參考數字,根據之前實測經驗,大部分CPU於滿載時的耗電量,都會低於TDP所標定的規格。假設再配合手動降低頻率與工作電壓的方式,確實有可能達到無風扇散熱的境界。拜45nm半導體製程所賜,Intel目前桌上型CPU的實測耗電量,表現都非常優秀,根據電腦王第51期「玩硬體」文章內的測試結果,Pentium Dual-Core E5200在預設值之下,實測的耗電量就能壓到25W以下,如果要玩無風扇系統,已經具備基本的門檻。除此之外,45nm製程也幫助CPU在更低的電壓下工作,如果再加上降頻降壓的手段,也許可以挑戰完全無散熱片的最高境界?
完全無散熱裝置,長期運作有困難
筆者挑選兩款都以省電著稱的處理器,Pentium Dual-Core E5200(以下稱E5200),以及單核心的Celeron 420,並再透過更極端的方式,將電壓降到BIOS中可調整的最下限0.85V,時脈也調到1.2GHz,讓耗電量再大幅減少。就實測結果而言,在閒置時的耗電量幾乎量不到,滿載時也只有5~6W左右,確實有機會挑戰無散熱器的運作。
拜超低耗電量之賜,散熱器一拿下來的瞬間,CPU溫度並沒有立刻往上飆,反而維持在一個極穩定的狀態下,最後與環境達到熱平衡的溫度並不高,大約只有攝氏40度出頭。但是開啟燒機軟體之後,溫度就很快地往上升高,並直達90度以上的危險數字,完全沒有長期使用的實際價值。接下來筆者做一個嘗試,將8公分風扇直接放在CPU上方,但是不加任何散熱片,結果溫度能維持在60~70度左右。根據測試結果判斷,還是需要一定的散熱面積,或是持續大量流通的空氣,才能處理5~6W的發熱量。
無風扇勉強有實用價值
Celeron 420與E5200在預設值的情況下,耗電量就非常低,我們實測之後發現,前者的滿載耗電量僅有15.6W,後者也只有22.8W,確實符合無風扇散熱,發熱量需在25W以下的理論界線。因此在這部份,筆者就不再對這兩顆CPU進行降頻降壓的動作,直接以預設值的方式,搭配Intel原廠散熱器(不含風扇)進行測試。
就測試結果而言,在裸機環境下,空氣幾乎沒有流通性,要達成無風扇散熱也相當困難。耗電量僅有15.6W的Celeron 420勉強通過這項考驗,開啟燒機軟體10分鐘後,溫度在上升至70度,六小時後與環境溫度達成平衡,約是73~75度左右,但北橋散熱片的溫度也飆升至70度以上,在非短期的使用情況下,應該可以撐一陣子。但是耗電量略高的E5200,就沒有這麼好運了。雖然10分鐘後的溫度達到82度,可是之後的溫度還是一路上升,直到CPU本身啟動TM2功能,才達到大約90~95度的穩定平衡溫度,還是沒有實際運用的可能性。除非裝在機殼中,靠鄰近的電源供應器風扇,才能有比較理想的散熱效果。
就整體說來,空氣的流動性還是非常重要,CPU在降頻降壓後的耗電量,已經低於北橋晶片的常態標準,再加上北橋上的散熱片更單薄,實際在無風扇的環境下,溫度上升的速率,或者最後得到的平衡溫度,都會比CPU還要高。結論就是,如果整台電腦要靠無風扇散熱,還是只限於短期玩玩就好,長期使用會有一定的困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