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失業率升逾5%的情況下,經建會日前以日、韓為例表示,去年第四季韓、日失業率所以仍遠低於台灣,臨時僱用所提供的大量「非典型就業機會」是極重要的原因。經建會因此認為鬆綁台灣的勞動法規以增加「非典型就業」的僱用,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對於經建會急於改善國內失業,我們可以理解官方焦急的心情,經建會近期所提的短期促進就業方案,其中確有不少的巧思,例如課輔弱勢國中、國小學童,此法既解決了流浪教師失業問題,又能協助學童跟上進度,使人力資源獲得最效的運用,對於這類的措施,我們給予高度肯定,但對於此次擬擴大「非典型人力」的僱用,我們則期期以為不可。

     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及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2005年韓國臨時僱用的就業者占就業人口約22.1%、日本約10.2%,美、英、法大約也在10%左右,龐大的臨時性僱用確實讓不少人獲得就業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除了是生產要素之外,人還有尊嚴、工作的成就感及理想的自我實現等需求,這些「非典型就業機會」剝奪了人的尊嚴、工作的成就感及理想的自我實現,其雖可以改善了表象的失業率,但依然解決不了真實的失業困境,只是把失業問題移轉成家庭問題、社會問題而已。

     其實,即令尚未鬆綁勞動法規,台灣近年來這類的「非典型就業人數」也已快速升高,依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調查顯示,97年台灣臨時僱用人數已達50萬人,若加計部分工時者,「非典型就業人數」已高達65萬人,占台灣全體就業人口也已達6.2%,這個數字雖不若韓、日,但持平而論,這個比例已不算太低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非典型就業者的薪資竟不到一般員工的一半,名雖就業,實則難以養家糊口,多少家庭悲劇由是而生,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這些年來「非典型就業人口」的急劇升高,其實已衍生了許多潛在的問題,包括製造業、綜合零售、支援服務業等多數行業員工流動率節節升高,流動率升高反映人追求就業如同企業家創業一樣,一個沒有願景的企業如何走得下去,一個沒有願景的臨時工作又如何能期望其久留?如此快速流動,人力資本如何累積?而當一個社會有逾百萬就業者惶惶不知明日生涯所歸,社會如何安定的起來?勞資如何不時起紛爭?經濟又如何有可長可久的成長動能?

     非典型就業雖有這麼多的問題,但由於這樣的彈性就業模式既可降低雇主的僱用成本,又可改善政府的失業率,因此廣獲各國政商的青睞,非典型僱用版圖因而急速擴張。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樣的工作型態將使得就業者異化(alienation)日深,對自我失去信心、對工作失去熱忱、對社會失去信任,這一僱用型態雖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但卻升高了社會磨擦,企業利潤雖可增加,但社會卻需支付更大的代價,這豈是改善失業的正道?

     依據勞委會統計,台灣勞資爭議案件近年已急速升高,民國90年一年僅發生一萬件,但去年一年已倍增至二萬餘件,這說明勞資關係日趨緊張,台灣近年僱用型態的轉變,勞工的不滿與積憤已然蓄勢待發。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經建會還倡議修法鬆綁勞動法規,這無異是鼓勵企業進用「非典型人力」,如此一來雇主豈不辭退全職員工而替之以臨時員工?在勞動市場風聲鶴唳的今日,無端生風波,勢將置勞動市場於另一個風暴之中。

     美國部分工時就業者有2,200萬人、英國部分工時就業者也有730萬人,非典型就業人口不算少,但是他們的失業率如今在金融海嘯下還是扶搖直上,美國去年底已升至7.2%,英國也升逾6%,這說明「非典型就業」非但不是改善一國失業困境的長遠之策,更非紓解當前失業潮的應急之計,主事者宜深思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