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究竟該不該救、怎麼救DRAM產業,已經吵了兩個月了。有人主張要救,因為DRAM行業就業人數有兩萬多人,投資金額數千億,一旦倒了後果頗為嚴重。有人主張不救,因為台灣的DRAM業似乎沒有競爭力,在可見的未來可能打不過韓國。也有人說要「有條件」的救,其條件就是台灣的廠商要與美、日、德等技術母廠做技術整合。政府似乎在走第三條路,希望搓和出一條技術整合的康莊之路;以紓困為手段,促成DRAM產業的整合與再生。
台灣代工沒技術 受制美日德母廠
理想上,靠紓困而完成產業重整當然是可以的;救了失業、保了投資、又改善了產業體質,一舉數得。但是這理想與實務之間恐怕有相當的落差,絕不是唸個咒、發個毒誓就一定能做成。讓我們先了解一下DRAM的產製情況。
DRAM是規格固定的產品,競爭的優勢在於在同樣的尺寸下如何增加記憶體的容量。台灣目前負責代工,而技術則來自美、日、德三家母廠。美日等國的技術研發遠在海外,往往未能考慮在製程中的量產技術問題,因此有時新的研發在製程中「窒礙難行」,也許回過頭來稍微改一下設計,反而就能有效率的量產。因此,美日德的上游研發與台灣的下游製造之間,必須要靠「對話」來彼此修正。最有效率的對話模式,就是上游技術母廠與下游代工合併為一家廠商;技術廠也許在樹林、代工廠就在隔條街的三峽,彼此對話修正製程極為便利。在工程上,這就是所謂系統整合與同步工程。
韓國三星是DRAM系統整合做得最好的廠商。他們的上游下游廠都在一起,很快就能完成有效率、能量產的新製程。由於DRAM產品規格齊一,一旦老韓有了新技術,可以在同樣的尺寸下增加倍數記憶體的容量,台灣的舊技術就形同二軍,成本競爭上根本不是對手。台灣DRAM產業的困境,中長期而言就在於此。
促成DRAM產業整合 談判耗時
原本,世界經濟景氣,我們的二軍DRAM還能分到一杯羹。現在,世界經濟直落底,台灣廠商當然大呼吃不消。政府所打的如意算盤是:何不趁此動亂時刻,促成台灣代工廠與日美技術廠的合併或整合呢?美國、日本當然也了解整合有助於他們對抗韓國,但是天底下一籮筐「對大家都有利的事」卻都做不成,這根本不是新聞。合則兩利的事卻合不起來,主要就是因為每個人都要談條件,都想分到比較大的餅,於是在談判過程中大家都在「耗」。
在實務上,談不談得成往往繫之於最後是誰耐不住了。比如說,若台灣DRAM廠解雇員工數千人,政府可能就有軟化的壓力。而某家DRAM廠商若真的撐不住而倒店,也許才會見黃河而死心,答應比較差的整合條件。美日德母廠若看到台灣政府硬是見死不救,才知道政府鐵了心,也才可能放鬆整併的條件。簡言之,大家耗著,用耐心來揣測對方的底牌。「耗」,正是談判唯一的關鍵字。
各企業奸歹心態 覬覦政府紓困金
前一陣子,有人提到紓困的前提是不能養企業肥貓;對DRAM業而言這實屬次要。肥貓型露於外,要對付牠太容易了。DRAM業真正難處理的,是這麼多家DRAM廠誰要退場的抉擇、是與台灣廠商臍帶相連的技術母廠、是台灣生產欠缺技術整合的慢性白血症、是各企業覬覦台灣政府紓困金的奸歹心態、是肥貓靠關係企業利益輸送的奸歹。DRAM產業難搞,主要是難在台灣五家廠商與國外三家技術母廠之間的利益共生糾葛。這麼複雜的局面,要期待政府的公務人員能出面料理,恐怕得有異乎常人的樂觀才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