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在上一期文章中所提及,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分析歷史上的重大泡沫事件,往往肇因於某些外在衝擊、改變了人們對獲利機會的預期。而過度寬鬆的信貸,幾乎每每成為歷史上泡沫的助燃劑。
而在此時市場也往往陷於「樂觀」甚至「瘋狂」:網路股、石油….等我們幾乎可在過往屢見不鮮的事件中,發現此一循環。去年的金融風暴,也不例外。
研究上,加州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歐迪恩(Terrance Odean),則更清楚地直指了群眾的「旅鼠現象」:多數人所購入的股票,往往追隨市場潮流。不難想見,在「旅鼠現象」下,多數人放棄了自己作思考、作判斷的責任。
後金融風暴的時代,負責任的時代,提醒我們:一個了解各種投資事務本質的新階段,已經到來。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在於「重回『研究』的基本面」。
首先,我們已然了解到、也經歷過,「泡沫」的成形與消滅,將會不斷重演,而「價格的攀升」,將會是永遠的興奮劑,讓更多「旅鼠現象」上演。
現在是回歸企業基本面的時候了。股票已被誤解為「交易目的」太久了,只將眼光侷限在目標價、消息面。然而作為一個投資者,股票只是一張門票,藉著它,投入資本,去參與企業的未來。股價成為一種買門票的成本,而非衡量成效的最終成果。
在這部份,除了了解企業在營運數字上、這種「數量化」的表現之外,「質」方面的研究,是過往許多人欠缺了解的面向。費雪(Philip A. Fisher)對此有相當多深入觀察,他所提及的企業營運策略、人的因素,在變動的2009年,會更顯重要。這部份,我也將在往後與大家分享更多。
而現在也是回歸理解商品基本面的時刻了。如果平時沒有親自參與企業研究,而以基金、投資型保單參與市場成長,此時同樣要重回「基本面」,去瞭解各種金融商品的本質。尤其,在爆發了連動債、美國馬多夫事件後,我們對這部份的警覺,更要提升。同時也要負起責任,去了解所欲購買的金融商品內涵,包括:
1.實際上的金融商品內容:例如基金裡面的持有標的,投資型保單的內容(這種就要了解兩層:首先是聯結哪些商品、接下來是這些商品裡面的實際持有標的;換言之,連結越多,需要去了解的就越多,才能避免地雷深藏其中)
2.運作機制:包括週轉率、經理人的更迭…,這都會影響整體的運作效率和成效。
3.自己所負擔的各種成本:包括手續費、保管費、管理費…等,這是巴菲特常說的會降低投資成效的「摩擦成本」。不過,既然是把資金託付給人管理,支付費用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你覺得合理。
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於自己的不了解。當不了解的缺口越大,潛藏的危機也就提升。新的一年到來之際,體會完全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過程,花下時間做研究,更透徹的了解,將能帶來更大的創造力,那麼即使在不確定中,依然能踏實地,為財富奠定未來成長的基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