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提報陸資來台投資許可管理辦法給行政院,引爆開放陸資投資國內金融業60%上限問題,政府美意是解決國內金融機構資金問題,以及金融監理MOU談判前夕,基於平等互惠提供一套陸資來台辦法以爭取開放,不過60%的比重已牽涉到經營權異動門檻,一旦通過,未來大陸金融巨鯨併購國內金融小蝦米將輕而易舉,業者多認為,兩岸金融開放若沒有長遠的想法,對國內金融業者來說不見得是好消息。

繼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人壽、英國保誠人壽台灣公司以1元賣給中壽(2823),SAC私募基金入主萬泰銀行(2837)難敵國內經營困境,也宣布撤掉全台12個據點,創台灣金融界史上首宗大量裁撤分行案,外資金融機構近來「瘋撤台」。

資誠金融產業負責人吳偉臺日前也擔憂,指現在全球的併購案重新洗牌,以前都是由歐美扮演「買方」的角色,現在他們自己都變成「賣方」,這種情況在金融業與保險業尤其明顯。他說,因為歐美金融保險業只是靠政府金援暫時度過難關,後續仍有還款壓力,進而迫使他們必須處理海外資產,ING把台灣安泰人壽賣給富邦金控可能只是開端,今年開始會看到更多外資退出台灣金融保險市場。

正值台灣金融環境如此嚴峻時談開放陸資投資上限60%,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語重心長表示,國內經濟環境惡劣已夠難經營,又要訂定12.5%限制利率的法令,因為民粹主義常要政策干預市場的結果,最後台灣金融機構就像自來水工廠一樣,必要但賺不了錢,缺乏外在競爭力,最後淪為政府接管。

業者也表質疑,國內金融環境這麼差,現在這種環境ING等外資都準備一一撤離台灣了,陸資為何要進來?陸資銀行也要賺錢,此時為何要來台?需要進一步了解。國內環境如此嚴酸,此時談開放投資上限60%問題,無宜是火上加油!

林克孝指出,若政府希望放寬陸資投資金融業,基本上並不反對,因為就算陸資銀行來台也要配合這邊政府的規定,並不會無法無天,就像國內也有些銀行在美國也擁有一些地方性小銀行一樣,股權多少不是問題,但重點是競爭力的問題,台灣金融機構與陸銀實力相差太多。若最後台灣金融業充斥陸資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台灣政府也要有心理準備放棄「貨幣政策」,也不會有「三挺」這種支援政府政策的事。他進一步解釋,以現實來看,國內目前金融機構沒有任何一家強到足對抗陸銀,也沒有1、2家大型金融機構有足以領軍台灣出去打仗的實力,光看ICBC(中國工商銀行)一家的市值就等於台灣現在所有金融機構的總和還不夠,兩岸金融機構實力相差懸殊,加上金融海嘯重創金融業,國內金融機構市值更是嚴重縮水,財務狀況也不佳,建議政府眼光放長遠一點,給國內金融業點時間先挽回劣勢,重拾競爭力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