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呂祖謙(1137-1181)曾說:人之相與,雖道合志同之至,亦不能無異同。且如一身,早間思量事,及少間思之,反覺有未盡處;蓋無緣會,無異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的交往相處,雖然已經是非常的志同道合了,但對世務的認知和觀念,還是不能完全沒有歧異。再說,即使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先前思考過了,以為沒有什麼問題,但隔了一會兒再作思考,就會覺得還是有不周延的地方。因為機緣不湊巧,就會有盲點。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常覺得自己經過「慎思熟慮」之後作的決定,已經萬無一失了,但過了一會兒再想,會發覺還是有缺失,因為某些該想到的「問題」,「沒有機緣」和你的思緒「會合」,以致沒能夠全面觀照省思,因而就產生了落差,並造成錯誤的判斷。
單純只是自己個人的事情,都會發生這種情形,何況是牽涉到別人的問題,怎麼能避免有各自的差異呢?所以說,再怎麼「道同志合」的朋友,都難免會有「異同」的堅持。
「緣會」,可以說就是「因緣際會」,「因」也是「緣」;「際」就是「會」的意思。在從前,如果沒有機會認識,就很難會有需要互相溝通或爭辯,當然也不可能產生意見的牴牾,而有所謂「異同」的爭執。然而,隨著傳播媒體的發達,即使是完全沒有淵源的人,也會因為對同一事件看法的不同,而發生「隔空互嗆」的情形,所謂的「緣會」,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晉代後秦(384-417)時的和尚釋僧肇,在〈宗本義〉上說: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緣會」、「緣離」,「緣起」、「緣滅」和「有」、「無」的討論,不僅是宗教、哲學上的思考,其實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上所必須面對的事,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會」、「緣起」,則欣然接納;「緣離」、「緣滅」,亦坦然承受。凡事隨緣,庶幾無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的交往相處,雖然已經是非常的志同道合了,但對世務的認知和觀念,還是不能完全沒有歧異。再說,即使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先前思考過了,以為沒有什麼問題,但隔了一會兒再作思考,就會覺得還是有不周延的地方。因為機緣不湊巧,就會有盲點。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常覺得自己經過「慎思熟慮」之後作的決定,已經萬無一失了,但過了一會兒再想,會發覺還是有缺失,因為某些該想到的「問題」,「沒有機緣」和你的思緒「會合」,以致沒能夠全面觀照省思,因而就產生了落差,並造成錯誤的判斷。
單純只是自己個人的事情,都會發生這種情形,何況是牽涉到別人的問題,怎麼能避免有各自的差異呢?所以說,再怎麼「道同志合」的朋友,都難免會有「異同」的堅持。
「緣會」,可以說就是「因緣際會」,「因」也是「緣」;「際」就是「會」的意思。在從前,如果沒有機會認識,就很難會有需要互相溝通或爭辯,當然也不可能產生意見的牴牾,而有所謂「異同」的爭執。然而,隨著傳播媒體的發達,即使是完全沒有淵源的人,也會因為對同一事件看法的不同,而發生「隔空互嗆」的情形,所謂的「緣會」,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晉代後秦(384-417)時的和尚釋僧肇,在〈宗本義〉上說: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緣會」、「緣離」,「緣起」、「緣滅」和「有」、「無」的討論,不僅是宗教、哲學上的思考,其實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上所必須面對的事,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會」、「緣起」,則欣然接納;「緣離」、「緣滅」,亦坦然承受。凡事隨緣,庶幾無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