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網路上看過一則小故事:小狗歪著頭問媽媽說:「幸福在哪裡?」狗媽媽溫柔地說:「幸福在你的尾巴上。」小狗於是轉過頭不停地去咬尾巴,可是卻怎麼咬也咬不到。小狗眼角泛淚光告訴媽媽:「我抓不到幸福。」媽媽笑著說:「只要你一直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著你。」--投資也是如此,堅持下去、持續向前走,財富就會一直跟著你。

    這幾年,股市熱翻了,投資人樂歪了,投資是最熱門的話題。有一位好朋友打電話來說:「喂!你很不夠意思耶,我的高中同學都會告訴我,應該要趁高點賣出,等到有拉回再買,你怎麼都沒有?」我一臉無辜,心想,這幾年股市不是都在漲嗎?索性問他:「你仔細想一想,你同學什麼時候叫你趁高點趕快賣?」「好像是去年了吧!」「賣了之後呢?錢放哪裡?」「當然是先放在存款帳戶囉!」「你已經趁拉回買進了嗎?」「還沒啊!」算一算,已經快1年了,我問他:「你有算過,如果當初沒賣掉,現在的報酬率會不會更高?」果然,距離他賣出到現在那檔基金又上漲了將近20%。

    長期投資一向被視為是一種很笨的投資策略,但有時笨笨地投資反而會有不錯的結果。我不建議自以為聰明的「中斷投資」,當已經超過獲利目標許多時,寧可做部分的轉換也不要斷然出場,喪失了睽違已久的多頭行情。

    台股的波動大,很多人因為過去投資台股被套牢的經驗,歸納出一個結論:「投資就是要低買高賣才會賺錢,長期投資都是騙人的。」這樣的結論並不適合擴大解釋到全球股市。

    其實,長期投資要比短線進出容易許多,因為短時間來看,市場容易受到許多包含消息面、資金面、籌碼面……等因素的影響,對於非專業投資者來說並不容易掌握。

    但如果將時間拉長,事情便容易多了。長期來說,不論是個股的價格或市場的指數最後都必須回歸公司的獲利與經濟體的實力,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投資10年、甚至20年,那麼大可將目光放在影響市場的長期因素-經濟成長率。

    各國的經濟成長率不同,長期累積下來的經濟實力會差很多,如果反映到市場表現上,同樣會隨著時間拉長,產生更大的差距。

    長期投資除了可以避免因為人性的弱點錯失行情,還可以減少短線進出所產生多餘的交易成本,下次當有人建議你殺進殺出時,不妨仔細算一算進進出出所必須多付的手續費,未來能不能獲利很難說,但手續費卻是必要的支出,長期累積起來的交易成本會很驚人。

    找一個好的標的,賺長期經濟成長的錢,而且一直堅持下去,財富就會像幸福一樣一直跟著你!

    先投資後消費,成為有錢人!

    這幾年,不管在什麼聚會,只要一有人談到投資,大家總是會聊得很起勁,不過,往往在經過了一番七嘴八舌的討論之後,才發現許多人的手邊根本沒有太多閒錢可以投資,唐納川普在他的〈誰是接班人〉節目中曾說:「如果不能實踐,一切都是空談!」。據傳王永慶也曾說:「你賺的1塊錢不是你的1塊錢,你存的1塊錢才是你的1塊錢。」此語一出,點出許多上班族的模式:「賺得少,花得少;賺得越多,花得越多。不管賺多賺少,最後總是1毛不剩。」

    為了避免淪為投資空談,先準備好資金,絕對是最基本的一件事。如何開源節流、積極累積資產,將是每個人的重要課題。一般人都習慣先消費後投資,事實上包括我也不例外,每個月在領完薪水之後,總會固定先支付水費、電費、瓦斯費、電話費、車貸、房貸,以及每個月必要的生活開銷,在付完這些費用之後才將剩餘薪水放在銀行存款。偶而在付完這些帳單之後帶家人到郊外走走、逛百貨公司買促銷商品,甚至為自己添購一些奢侈品,如此一來辛苦工作1個月所得的薪水所剩無幾,心想反正這個月沒有存到錢就等下個月再說吧!然而週而復始的生活壓力使得每個月都沒有辦法存到多少錢。

    為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只要將投資與消費的順序顛倒一下就行了!

    我有個同事,在公司已經服務將近10年了,過去這10年來,雖然她的薪水並不是特別多,但對於投資與消費的順序卻截然不同,她每個月都會先投資後消費。以每個月收入5萬元為例,她會先投資2萬元作為辛苦工作的代價,並將這2萬元存入指定扣款投資帳戶,剩下的才拿去支付帳單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相信你已經發現其中的差別。

    或許你會擔心她會不會因此繳不出水電費?會不會因此三餐不繼?其實這樣的擔心有點多餘,將付款順序前後對調無形中將產生兩種效果:第一,克服人類的原始惰性。你是否也常常花了許多不該花的錢,反而忽略了投資這件大事?第二,激發人類原始潛能。當薪水扣除投資之後卻無法維持生活時,將促使你更積極思考如何另外開創財源。

    前些日子,朋友曾轉寄一段類似打油詩的文字,描述窮人與富人的不同,內容相當有趣:「欠個人的錢是窮人,欠國家的錢是富人;喝酒看度數的是窮人,喝酒看牌子的是富人;寫書的是窮人,盜版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窮人,吃野獸的是富人;耕種土地的是窮人,買賣土地的是富人;女人給別人睡的是窮人,睡別人女人的是富人。貧窮時養豬,富裕後養狗;貧窮時種稻,富裕後種草;貧窮時想娶老婆,富裕後想找情人;貧窮時老婆兼秘書,富裕後秘書兼老婆。」

    對照周遭的一切,今天晚上,窗外正下著傾盆大雨,我獨坐在書桌前,寫著這本書,幾個小時前,吃的是巷口的雞腿飯,還欠銀行一些房貸,屋子裡既沒豬,也沒狗,不喝酒,所以不必看度數或品牌……,看不出來富人的特徵,卻有點像是描述中的窮人。安慰自己一下,金錢數量只是人生中一種衡量「貧」、「富」的方法吧!

    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學會找資料

    相信大家對寶僑家品(P&G)這個品牌並不陌生,P&G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日用品公司之一,1837年由一對連襟Procter和Gamble在美國創立,曾歷經5次戰亂、3次經濟大恐慌及社會變遷。P&G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1924年成立的市場研究部門,專門研究消費者心理和購買習慣,這個在當年的美國屬於創舉的策略,讓P&G在170年後的今天依然屹立不搖。

    要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投資基金也是一樣,而研究前得先找資料。資料可不能隨便找,最好是由公正的第三人機構提供,不要光是看基金公司的文宣,或是聽信理財專員的一面之詞。以下介紹幾個實用的網站,可以作為踏出研究基金第一步的參考。

    想知道別人都買什麼基金嗎?有些銀行為方便投資人,會在自家網站上公布當月份的基金銷售排行榜,有興趣可以自行上網看看哪種類型的基金是現在市場上最熱的商品。不過,由於客戶的屬性不同、對市場的看法相異等原因,每家銀行的排行榜會有差異,建議還是多參考。

    我常用的銀行網站包括中國信託基金理財網(http://efund.chinatrust.com.tw/IndexMain.jsp)和第一銀行的基金理財專區(http://firstbank.moneydj.com/w/index.htm),這兩個網站除了基金銷售排行外,還有基金基本資料、淨值、金融行情、研究報告等相關資訊,值得一看。

    從中國信託基金理財網可以找到國外單筆投資排行前幾名,可知5月份的銷售冠軍是東歐基金,不過可別急著下單,不見得賣得好的基金就是表現好的基金。想要看看它的表現如何,建議到Morningstar晨星基金評鑑網站(http://tw.morningstar.com/)搜尋一下,想當個聰明的投資人,別只懂得看熱鬧,還要會看門道!

    Morningstar是一個中立的基金評等機構,透過旗下資料庫廣泛且齊全的財經數據與基金資料,提供投資人基金評等與分析。晨星的基金評鑑網站提供的資料相當豐富,對基金完全沒概念的入門投資人可能會覺得有些困難,不過適合對某一類型的基金感興趣,想要更進一步挑出應該投資哪一檔基金的投資人;或是聽說某一檔基金不錯,想看看它的基本資料以及與其他基金比較的投資人。

    以上述的東歐基金為例,到晨星基金評鑑網站的「基金龍虎榜」選取「新興歐洲股票」組別,可以看到所有同類型基金的相關資料,包括星號評等、績效表現、規模大小、收取費用等,下圖便是截取晨星基金評鑑網站中有關這檔東歐基金的資料,在進一步了解這檔基金的全貌後,再決定是否適合你投資。

    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基金相關資料,下一步就是了解這些資料代表的意義,下一章節我們就從最常見到的基金月報開始吧!

    不會看資料,別急著買基金

    基金越來越多,各式各樣基金公司的DM或報章雜誌的報導,常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讀起。每份基金文宣上面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及圖表,從投資哲學、投資範圍、基金規模到相關費用,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雖然這些內容看起來既生硬又不有趣,卻是投資前必須下的基本功夫。

    聯博美國收益基金的月報(Fund Fact Sheet)提供的資訊算是較詳盡的,我們就以這份月報為例,了解一下基金公司想要傳達給投資人的訊息。

    1.投資目標與策略:通常基金資料一開始會有一段說明,用最精簡的文字闡述基金主要追求的目標或特色、基金投資標的涵蓋的範圍、投資比例限制等,雖然大部分資料都過於簡略,但仍可藉此了解基金可能的屬性或其投資方向。

    2.經理人評論:基金經理人對當月市場走勢的看法與可能採取的應對方式。

    3.主要持股比例:多數基金的投資組合中都持有多達幾十檔股票或債券,因此通常基金月報會將前5大或前10大持股的投資標的與投資比例列出,以供投資人參考並證明投資的標的沒有違反投資目標與策略。

    4.基金基本資料:這裡挑選幾項比較值得特別注意的項目:

    ● 資產規模:基金管理的資產金額大小。基金規模大還是小比較好?怎樣的規模才算大?其實沒有定論,通常可以參考同類型基金的規模做為比較基準。基金規模太小會有被清算的危險,中斷投資人原本的投資計畫。國內基金通常規模小於2億元就有清算的危險;海外基金一旦規模太小,基金公司也可能為了節省相關成本考慮關閉該基金。反之,當規模太大時,不論買進或賣出都不夠靈活,也會影響投資布局的節奏。

    ● 幣別:以某一特定貨幣計價及交易。聯博美國收益基金分為美元與歐元幣別,表示投資人可以選擇用美元或歐元買入這檔基金。假設用歐元買入,基金在計算每日淨值時,會將資產價值轉換成歐元計算,贖回時基金公司給付的當然也是歐元。

    ● 管理費:又稱為基金「經理費」,是基金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每日自基金的資產中扣除,投資人不須另外再繳交這筆費用。一般而言,貨幣基金收取的管理費率較低,債券基金稍高,股票基金最高。

    談到管理費,順便討論一下基金投資還包含哪些費用,因為從管理費、保管費、申購手續費、贖回手續費到轉換費,基金收取的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並不少,在投資前,一定要先了解相關費用到底有多少,以免費用太高,侵蝕了長期投資報酬率。以下為常見的相關費用項目:

    4. 保管費:保管費是付給銀行或信託公司代為保管基金資產的費用,跟管理費一樣,每日自基金的資產中扣除,投資人不須另外繳交。為了保障投資人的權益,共同基金的管理者與保管者是彼此獨立的,保管銀行或信託公司接受基金管理公司的指令處理基金資產,避免基金公司監守自盜。

    5. 申購手續費:投資人申購基金時必須付出的費用。這筆費用是外加的,通常從1%﹣3%不等。

    6.贖回手續費:投資人贖回基金時必須付出的費用。這項費用在國內並不常見,多半是為了鼓勵長期投資,採用投資期間越長、贖回手續費越低的作法,有的基金甚至在投資超過一定年限後,免收贖回手續費。

    8. 轉換費:如果投資人贖回某一家基金公司的A基金,立即轉投入到同一間公司的B基金,稱之為「轉換」。通常轉換費用低於「申購+贖回」費用,以吸引投資人的資金留在同一家基金公司內。

    9. 基金級別:一檔基金通常會因為幣別、費用的收法或是投資人的不同分為數個級別,相當複雜。以聯博美國收益基金為例,分有A級、A2級、AT級、B級、B2級、BT級等共十多種級別。簡略來看,A級為手續費前收,也就是收申購手續費;B級為手續費後收,收的是贖回手續費。另外,A級、AT級有配息,A2級沒有配息,而I級有最低申購金額,專門提供給法人客戶。

    10. 有無配息:基本上,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基金因為有課稅的考量,幾乎都不配息。海外基金雖然因為目前海外所得免課稅,所以不會刻意不配息,但通常配息率並不固定,而且有配息並不代表基金淨值成長,有些情況下,配息甚至會影響基金收益,特別偏好定期領息的投資人需要多留意。

    11.基金投資內容:透過投資組合內容可以大致了解到底基金投資哪些標的、哪些區域、多少比重等資訊。

    雖然,懂得看基金月報的資料,只是買基金前所必須學習的第一步,但卻是了解基金最基本的功課,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才能從報酬率與風險值,決定該選擇哪一檔基金。

    搞懂報酬風險指標,投資更順手!

    一般人挑選基金,最在乎的應該就是報酬率的高低吧!尤其是這幾年,全球股市上揚,投資人越來越大膽,也更勇於追求高報酬,稍微保守的基金根本看不上眼,誰還在乎什麼風險指標!?還記得幾年前,全球股市可是一片慘澹,每個人心裡想的、嘴裡問的都是債券基金和保本基金,曾幾何時,債券基金的熱潮已過,保本基金更早被大家遺忘。問題是,景氣會有循環,難保什麼時候又會走到低點,一窩蜂地投資,換來的可能又是一個套牢的慘痛教訓。

    買基金前,除了看報酬率,還得參考風險值,有時候幾檔同類型基金的報酬率相差不多,在沒考慮風險值的情況下,自然的反應當然是選擇報酬率最好的那一檔,然而,一旦將風險值列入考慮因素,結果也許大不相同。

    一般來說,觀察一檔基金的報酬率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1. 各期間報酬率:短期報酬率有1個月、3個月與6個月,長期報酬率則從1年、2年、3年、5年到10年不等,長期報酬率是評估基金投資團隊的重要指標,而短期報酬率因為評估期間太短,易受市場波動影響,較不具參考價值。但國內基金通常成立時間不長,且國人偏好短期投資,因此短期報酬率也是大家常見的參考指標。

    2. 排名:報酬率代表絕對績效,排名則是相對績效,可以評估一檔基金在同類型基金中的表現,注意,這裡要強調的是同類型基金,可千萬別拿蘋果與橘子比。

    3. 過去3年中最佳3個月及最差3個月報酬率:衡量報酬率的極端值,藉以了解基金淨值的波動程度,最佳3個月與最差3個月的報酬率相差越大,顯示基金淨值波動幅度越大,風險較高。

    檢查完報酬率,別忘了還有風險值,市場上常見的風險指標包括標準差、貝他值及追蹤誤差。當基金的風險值越大,淨值的漲跌幅也越大,表示基金的績效不夠穩定,雖然有可能跑到第一名,也有可能落到最後一名,因此在報酬率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建議選擇風險值最小的基金,免得心情隨著淨值起起落落。以下為常見的風險指標:

    1.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用來衡量報酬率的波動程度,藉以了解基金可能的上漲或下跌幅度。根據基金淨值於一段時間內波動的情況來計算,標準差越大表示淨值的漲跌較劇烈,風險也就越大;反之,標準差越小顯示淨值漲跌幅較平穩,風險越小。一般而言,平均報酬率加減2個標準差大約就是基金表現最好與最壞的狀況。

    2. 貝他值(Beta):代表個別基金對整體市場風險之敏感度,貝他值小於1之基金代表其價格變動受標竿指數漲跌的影響小,當市場下跌時,表現相對抗跌;相反的,貝他值大於1之基金則是在市場上漲時,表現可能領先標竿指數。

    3. 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指基金淨值偏離標竿指數報酬的幅度,例如指數基金的持股內容與績效表現皆貼近標竿指數,追蹤誤差相對偏低,通常在0.5%﹣1%之間,而其他一般基金因為投資標的與指數不盡相同,會產生較高的追蹤誤差。

    綜合指標則是融合報酬率和風險指標後衍生出的新指標,同時考慮報酬及風險,是十分好用的參考工具,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夏普指數(Sharp Ratio):衡量調整風險後的基金績效,夏普指數越高表示基金操作績效越好;而當夏普指數為負數時,則顯示其報酬率不如無風險利率(通常為3個月定存利率)。

    2. 詹森指標(Jensen Index):又稱為α值,代表基金經理人挑選投資標的的能力,α值越高,顯示基金經理人眼光越精準。須注意的是,α值主要是用在檢視基金相對於市場的超額報酬,因此,如果將它用來評估指數基金可能就不適合。

    3. 崔納指標(Treynor Index):與夏普指數近似,同樣是衡量調整風險後的基金績效。

    4. 資訊比率(Information Ratio):衡量調整風險後的基金長期績效,主要用來評估基金相較於同類型基金的表現及其穩定性,是標準普爾與理柏等知名評比機構評鑑基金等級或星號的重要依據。資訊比率越高,代表優於同類型基金的程度越高,但在比較時須注意基金分類是否正確。

    5. 報酬風險比率(Return/Risk Ratio;R/R):承擔一單位風險所能獲得的報酬,同時考慮了風險與報酬。如果一檔基金的報酬率很高但風險也很高,則算出來的報酬風險比率不會太好,但若一檔基金的報酬風險比率較高,就表示該基金報酬不錯,風險也不高。

    由於這些指標的計算公式相當複雜,這裡略過不介紹,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可以到投信投顧公會網站查詢。其實,不懂計算公式沒關係,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簡單地說,報酬率和綜合指標越高越好,風險值則是越小越好,掌握這樣的原則就不會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