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產業發展多著重「硬體」而忽略「軟體」,產業界習慣於「看得見、摸得到」的產品製造,強調「建廠投資、擴大產值」;這種發展模式雖然曾經締造輝煌的經濟成長,但也逐漸面臨「微利化」及「產業外移」的困境。其實硬體產品加入了軟體,才會有功能和特色,因此將硬體結合軟體,往往是提高附加價值最重要的方法。

就以全球熱賣的iPod來說,硬體的製造供應僅占整體利潤的20%,其他附加價值來自附加在硬體上的軟體,包括應用程式、使用界面、服務平台、系統設計、內容提供及品牌通路等。再以機器人為例,各種機器人硬體大致類似,製造也不是問題,其主要差別在於它有多少智慧?有何功能?這些也多靠軟體提供。

又如全球最快速的電腦伺服器,其硬體先在台灣生產製造,運到美國灌上軟體後,才變成價值連城的超級電腦。如果說硬體設備是電腦的「軀體」,軟體就是它的「靈魂」,經由軟體賦予智慧,才能創造出產品真正的功能和價值。

這裡所謂的「軟體」,並不僅止於大家常想到的電腦程式,還包括了整合系統概念合、提供應用服務、設計品牌、以及各種形式的內容及智權。台灣產業因多為代工生產,對產品的應用及設計往往不深入了解;且由於水平分工很細,廠商多專注個別元件,缺少高層次系統整合能力,因此軟體便成了台灣較不重視也不擅長的項目。

目前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與電子半導體等硬體製造產業比起來,相去甚遠。不但規模小,發展緩慢,在人才、研發及投資也十分不足,因此需要有全新的政策思維和策略,才能改變現狀。

首先,台灣可以借重既有硬體產業的優勢,來帶動軟體的應用和發展。實力雄厚的電子資訊廠商,若能積極結盟或合併軟體公司,快速提升軟體能力,就可延展自己在價值鏈上的深度。

例如,近年來聯發科和宏達電都大幅增強軟體能力,由硬體電路設計製造,升級為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及服務(Solution & Services),因而能成功在新興市場搶占一席之地。日前在國際會議中,印度軟體大廠Infosys總裁莫席(Mr. Murthy)就告訴我,他十分羨慕台灣有深厚的硬體產業能與軟體搭配,也希望將來有機會進一步與台灣合作,創造綜效。

其次,台灣許多以製造為主的廠商,可以經由軟體的加強,導入「軟性製造」的概念,提升製程效率和精準度。而傳統產業更可以加強產品設計、包裝,結合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及創意,創造差異化,提升附加價值,拓展新市場機會。

此外,台灣過去幾年在政府M-Taiwan計畫推動下,已建立了不錯的資通訊基礎環境,包括寬頻網路的普及、台北無線城市、WiMAX試驗區等,都可以做為發展居家照護、遠距醫療、智慧交通、社區節能和網路學習等新型服務的基礎平台,也是結合製造與服務、帶動軟硬合體新經濟的利基。

當然,經濟轉型必須靠政府的政策引領與支持。與硬體產業截然不同的是,軟體產業往往不需龐大的土地,也不會帶動大型建廠投資,反而著重在研發、人才、設計、智權及行銷的投入,因此產業指標的訂定、產業環境的提供、效益的衡量、獎勵的項目內容等,均需重新修改擬定。而強化軟體研發及產業發展、鼓勵高風險投資及創業等,也都需要政府的特別重視與支持。

此外,我們須從教育著手,調整各級學校課程及教材,大幅加強軟體人才的培育及創新能力的養成,唯有改變「重硬體、輕軟體」的觀念,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社會及產業水準,邁向高附加價值、軟硬合體的新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