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泰銀行日前公布的淨值數字與金管會於年初公布的同期數字,出現顯著落差,加上其在召開重大訊息說明後幾個小時,臨時更改增資額度,顯示出董事會決策輕率,引發爭議,這也讓外界更加關注國內幾家小型銀行的未來發展。目前非金控型的小銀行中,有不少家都計畫引進外資或出售,這些銀行老闆們的如意算盤是否如願,將攸關銀行的未來命運及投資人權益。
國內幾家非金控銀行的體質差異頗大,大老闆們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一直傳聞欲出售的遠東銀行,由於體質尚可,外資一直認為,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事實上並無出售遠銀的打算。而未公開發行的上海商銀,則屬於銀行界的模範生,去年每股盈餘創下新高,高達4.98元,是非金控銀行中發展與體質最健全者,也是少數經營績效優於金控銀行的金融業者。
至於其他小銀行,為了改善財務體質,多數有發行金融債、海外存託憑證(GDR)或現金增資案等計畫,其中包括聯邦銀行(四十億元)、大眾銀行(新台幣三十億元至四十五億元或一至一點五億美元)、安泰銀行(120億元到225億元)、萬泰銀行(273億元)、寶華銀行(120億元)、慶豐銀行以及信託公司亞洲信託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多數的現增案都高唱聲聲慢,儘管消息滿天飛,還是不見具體結果出爐。
外資認為,目前體質極差、被金管會限期增資的寶華銀行,應該已難逃被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的命運。寶華銀昨(四月三十日)日公告該行累積虧損已超過實收資本額二分之一,依法得限期增資,但目前送至金管會、由馬來西亞沙富安集團所提的增資案,由於其非金融產業背景之故,市場認為金管會根本不可能通過此案,除非寶華能求得其他及時雨化解乾涸,否則依照寶華目前存款的流失速度,恐會很快出現流動性問題。
台灣目前金融競爭環境惡化,不論是大型金控旗下銀行,或是非金控型銀行,都急著尋覓資金改善體質,而既有大股東們為掌控經營權,幾乎都希望引進外資,而不願出嫁給國內同業,但在僧多粥少情況下,目前在尋覓資金的這些銀行,如果資金窟窿愈大,對外資的吸引力則愈小。
因此,外資認為,除非銀行大股東們能提供「甜頭」,如以房地產起家的聯邦銀或安泰銀,對入股外資能提供如房地產證券化等獨家策略合作優惠,否則小型銀行要引進順利增資,實在不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