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抬頭,也讓台灣各家遊戲公司的一舉一動廣受外界矚目。從去年底開始,紛紛傳出國內遊戲業者與中國遊戲廠商合作的消息,一時間讓「中國」這個名詞,成為台灣遊戲產業今年度的關鍵字之一。

台灣遊戲業者在不景氣下持續擴張,昱泉總經理曹約文不諱言表示:「台灣的線上遊戲呈現飽和狀態,所以一定要走出台灣,任何遊戲公司都不會甘於只有在台灣這個市場。」但在眾多國際市場中,中國卻成為各家業者共同瞄準的標的之一,究竟中國有何魅力,讓大家紛紛選擇西進?

資策會分析師謝子樵指出,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玩家數量與成長潛力,是台灣業者西進的最主要原因。根據資策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遊戲市場預計將有三十一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明年更將達到三十九億美元,可望在近兩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比起台灣今年與明年的遊戲市場規模分別為三.五億及三.八億美元,中國接近十倍的市場規模,也代表著裡頭潛藏著無數誘人商機。

台廠擴張觸角伸向中國

細看台灣廠商的中國布局,昱泉堪稱是在這波風潮中最快獲利的公司。早在去年十月,昱泉便將兩款網路遊戲及3D遊戲引擎的銷售、授權,交由中國遊戲業者完美時空,合約金額達一千五百萬美元,金額之高在當時引起不小關注。兩個月後,昱泉更將經營多年的上海及成都兩個中國子公司,以二千三百萬美元的價格售予完美時空。這兩筆交易讓昱泉在今年第一季的每股獲利高達新台幣二十一.二五元,成為台股獲利王。

台灣廠商西進動作最積極的則非智冠莫屬,旗下子公司遊戲新幹線及中華網龍各自肩負不同的重責大任。遊戲新幹線以營運商角色在中國發展,智冠董事長王俊博透露,期望在明年底時,遊戲新幹線能成為中國遊戲業營收前十強的公司,亦即單季營收需達六千萬人民幣以上。

另一方面,授權遊戲於中國市場有成的網龍,則於七月十四日擊敗宏達電、聯發科,以新台幣四百六十元作收,榮登台股新股王。網龍於三月將《吞食天地2》成功授權給中國最大的遊戲營運商盛大網絡,雖然網龍並未透露實際授權金額,但卻表示此次簽約金創下網龍旗下遊戲海外授權金額之冠。

網龍另一自製遊戲大作《中華英雄》,也將在第三季宣布中國授權商,預計授權金額將突破《吞食天地2》的紀錄,為網龍增添營運動能。再加上市場傳出中國預計在九月將台灣線上遊戲改為「內版」,與中國本土遊戲享有同等審查待遇,免除繁複流程,相對於日韓遊戲將更有競爭力,以上種種原因,都將網龍推上股王寶座。至於去年以《功夫熊貓》打響名號的樂陞,則選擇與中國網路遊戲業者萬維天空,以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共同推廣自製的網頁遊戲《樂土》。

除了上述已有明確動作的業者外,另一個外界關注的焦點,便是在今年初大聲宣告將重返中國市場的遊戲橘子。遊戲橘子選擇與中國遊戲業者進行策略聯盟,主要合作對象為遊戲橘子在中國市場較缺乏的通路業者,目前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商談階段,因此未公布合作細節,僅透露最快在今年第四季,在中國推出一款代理美、中共同開發的遊戲《暗黑之魂》。遊戲橘子的保密到家,更讓外界好奇它將採用什麼方式打入中國市場。

事實上,早在二○○二年時,國內各家遊戲業者就曾掀起一股西進風潮。當時台灣遊戲業者已稍稍闖出成績,原本想把台灣的成功模式原封不動地搬去中國,卻沒有考慮到兩地的市場差異,產品無法順利銜接,加上當時中國基礎建設尚不完整、通路成本過高、政策保護等因素,導致所有國內遊戲業者幾乎全部黯然退出中國市場。經過七年的沉潛,台灣遊戲市場又再度吹起西進潮,似乎又回到當年的情景。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觀察中國市場的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認為,中國遊戲市場環境越來越成熟,遠超乎他的預期。他指出,中國遊戲市場的分工非常精細,每個環節都有廠商出現,加上付費與通路機制完整,更依照市場特性區分為全國、省級、區域幾個層級,「幾乎所有服務都可以找到夥伴,加上台灣自製產品的能力提升,今年是一個適合重返中國的好機會。」

除了市場龐大外,中國也是一個很好的測試市場。「中國是一個用戶很多、很多的市場,你的作品可以在這個市場不停地去嘗試(try and error),直到把遊戲修正到被市場接受為止,」樂陞董事長、同時也是台灣遊戲產業振興會會長許金龍表示,台灣遊戲市場比較淺碟,玩家也比較集中,一旦口碑不好,很難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因此對於開發商來說,中國反而成為率先測試玩家反應的市場。

與中國夥伴策略合作

雖然中國市場龐大是一大前進利多,但是相對也增加台灣業者的進入困難,原因就在於市場差異性過大。這個差異性不只存在於台灣與中國之間,也存在於中國各個區域之間。

「前進中國最大的難處就是,我們必須相當習慣在一個市場裡面,隔一個城市,它的市場背景、玩家習性、文化性、接受方式、產品特色都不一樣,」劉柏園指出。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台灣業者以為能在中國複製台灣的成功模式,結果卻慘遭滑鐵盧的主要原因。

如今台灣業者學聰明了,為了更加快速了解中國市場,紛紛選擇與中國夥伴採取策略合作的方式。曹約文認為,選擇當地營運商代理遊戲,是因為他們更了解當地的玩家與市場特性。對於開發商而言,很多開發細節都需依賴中國夥伴的意見,再輔以自己原先擁有的技術與創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對營運商而言,由於目前中國政府仍未開放外資企業營運遊戲產業,因此更需要與中國業者合作,降低進入障礙。

謝子樵進一步說明,線上遊戲不像製造業,在當地設有廠房、生產產品就有收入。遊戲產業與當地市場特性息息相關,需站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的難題與考驗,如果對當地市場不了解的話,很容易面臨經營風險。

各家業者紛紛認為,台灣遊戲公司的規模,或許不比中國當地許多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遊戲大廠,但是累積多年的創意、題材設計與研發技術,是台灣遊戲廠商的優勢之一。在目前中國遊戲產品同質性過高的情況下,台灣業者有機會異軍突起。

不過業者們同時也強調,千萬不能抱持輕忽對手的心態到中國市場去。中國業者學習的速度、強大的資金優勢,以及針對不同區域所採取的策略彈性,更是台灣廠商所缺乏的。

在目前兩岸政治氛圍越來越友善的情況下,許金龍預期中國政府把遊戲產業限制放寬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屆時台灣就可以享受到中國遊戲市場倍速成長的機運。對於中國這個人人期待的市場,如何做才能成功西進,也各自考驗著台灣遊戲業者的真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