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莊子.齊物論》的成語「朝三暮四」,講述猴群對於養猴人早上給予三顆橡子、晚上給四顆橡子的方式極為不滿,但對於改為早上給四顆、晚上給三顆的方式,則欣喜接受。

此成語巧妙點出在資源相同的前提下,不一樣的分配方式,可達到不同的心理滿足感與激勵效果。企業在獎勵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利用制度,讓一分錢發揮大於一分錢的獎勵效果,是極重要的任務。

薪酬設計的難度,在於以薪酬做激勵工具時,激勵效果持久性不佳。由於薪酬激勵效果,來自實際獲得額度高於預期金額時的驚喜,及背後代表績效獲認可的成就感。

若獎酬為定期給予,易被員工認定為應得薪酬項目。獎酬在預期之內,就沒有高於預期的喜悅,更談不上激勵效果。

多數人總覺得自己的薪酬被低估。薪酬增加後,雖不免有數日喜悅,但不久即覺得公司此舉不過是適度反應自己的身價與貢獻值,是理所當然之事,甚至還對於過去公司低估自己身價而心懷不滿。

若公司想要運用增加獎酬來激勵員工,則不僅將逐漸墊高營運成本,且就如同吸食大麻一般,分量得愈給愈重,才能達到相同的振奮效果。更糟的是,麻藥的效果短暫,而如果停止給予員工已預期可獲得的獎酬項目,還會招致不滿與失落感。

依據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雙因子理論,影響員工滿意度與工作意願的因子可分為激勵因子(Motivators Factors)與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s)兩類。激勵因子能提升工作滿足與意願,若不存在亦不致造成不滿。保健因子存在時,無法增加員工的滿足度與工作意願,但不存在時則會導致不滿與工作意願低落。

獎酬之所以是門深奧的學問,在於如何讓其成為激勵因子,而不被員工歸類為保健因子。為避免獎酬成為員工預期內的保健因子,也避免大鍋飯習氣,企業雖保障定期給予獎勵,但獎勵金額會隨著企業營運結果與員工個人的績效表現而差異化。既然獎酬非定額,就比較能避免激勵因子轉變成保健因子。

基於即時性獎酬考量,企業也會將年度獎酬預算額度分段給予,以增加定期獎酬次數。當員工在工作一段期間後,即可獲致獎勵金。

最後,因電子商務發達之便及基於安全、便利性之考量,多數企業已習於將相關獎酬透過電子轉帳的方式,直接轉匯入員工的薪資帳戶中。由於少了領取厚實紅包的真實感與存在感,也讓獎勵的效果缺了點味道。

有些企業則針對獎酬設計額外的電子郵件,或附以高階主管的勉勵信,甚至針對績效特優的員工,則特別於公開的場合,舉行頒發獎勵金的象徵性儀式。讓獎酬除了滿足經濟上的實質需求外,還能滿足心理層次的需求。

獎酬制度在於激勵員工創新、積極、進取,增加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如何在有限資源與預算內,面對外部的薪酬競爭與員工永遠填不滿的慾望黑洞,尋求最有效的薪酬福利組合,維持員工高滿意度與工作意願,永遠是令主管頭痛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