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籌錢 考驗各國政府領導人

今年各國政府無不挖空心思推出各式搶救經濟方案。無論是已開發的富國或是開發中的新興市場,都為了拚經濟使勁使出各種絕招。

已開發的富國中,以美國最拚,財政剌激方案的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的五.八%、義大利四.三%、德國三.一%、日本與加拿大各占二%、法國一.五%、英國最少,占一.一%。新興國家中的金磚四國,以中國的搶救規模最宏大,占GDP的一五%;印度次之,占一.三%、俄羅斯一.一%、巴西只占○.二%。國際貨幣基金會估計,這些國家所提的減稅與刺激經濟費用,大約占全球GDP的一.五%。

美國政府 臨危不亂

美國為了搶救主要金融體系的代價,單是為金融機構背書保證的金額,就高達一.五兆美元;購買不良資產的資金,達七千億美元、單是救一家AIG保險公司,就要花費一千五百億美元、管理保護費二千億美元、商業本票與資本市場基金二.三兆美元,以及九千億美元的其他計畫。白花花的銀子,堆起來比山高,好不驚人!

比較各國政府所推出的振興經濟方案,平心而論,美國的投資與支出分配,規劃得最清楚,可看出美國政府臨危不亂,一樣要花錢搶救經濟,卻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仍然依循國家建設的重點順序,假以時日,難關度過了,國家也得以重新建設起來,而不是發錢(台灣的消費券,總值達新台幣八百多億元)讓人民高興亂花。例如,方案中以「教育」分得最多的經費,高達一五九○億美元;「改善醫療保健系統」一五四○億美元;「基礎公共建設」經費,占九二○億美元;再來是「社會福利」占七一○億美元;「發展能源產業投資」,占五八○億美元;發展「科學」經費一七○億美元,最後才是「房屋建設」經費一三○億美元。

搶救經濟 債務升高

搶救經濟作戰中,最大手筆是中國政府,提出四兆人民幣的預算,多數是用來做公共基礎建設。依照其官方的數字,公共住宅興建占六百億美元、鄉村地區建設五一○億美元、基礎建設三千億美元,地震災區重建一千三百億美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已開發國家為了搶救經濟所付出的代價,合併財政赤字,高達全球二○○九年GDP的七%(二○○七年不到二%)。預期今年底,已開發國家的政府淨債務,可能比二年前增加一五%至二○%。

新興國家 牽連甚深

原本經濟學家認為,新興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應該可以和歐、美這些飽受金融風暴摧殘的經濟脫鉤。現在看起來,這個如意算盤好像打錯了,亞洲國家經濟衰退程度,遠大於想像,甚至比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更深、規模更大。已維持十多年經濟成長兩位數字的中國,去年最後一季,幾乎沒有什麼成長;同時期,日本經濟成長下跌一○%、新加坡下跌一七%、南韓下跌二一%;台灣去年一整年掉了三二%。

理由很簡單,亞洲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多數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連日本都不例外,自然無法與富國(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切割,西方國家經濟不振,亞洲國家的商品,有誰來買?理論上,亞洲的人口眾多,如果區域內需求彰顯,應該可以彌補出口之不足,可惜亞洲國家一向只發展出口型經濟,不重視區域內經濟的開發,無法發揮這股力量。

這一波金融風暴,亞洲國家將責任歸咎於西方國家,認為都是西方國家大力推行全球化貿易所惹出的禍端。而在此風暴之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亞洲政府的錯誤經濟發展策略,也要付責任。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各國仍以外銷至上,人民的儲蓄率過高,相對也壓抑本國的消費需求;而且累積過多的外匯存底,用來買外國政府公債,供富國揮霍,養成奢侈的習慣,這也是罪惡的淵藪。

擴大舉債 殃及未來

長遠而言,亞洲國家要救經濟,應該設法擴大本身的內需,逐漸降低對出口的倚賴,讓經濟擺脫勞力密集形態,走向資金密集產業。要亞洲敢花錢,則要加強教育與醫療保健的安全防護網,否則一想到老無所養、所護,誰敢大膽花錢?

惹出這麼大的金融風暴,讓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同意國家舉債是無可避免的,而且政府應該在金融系統崩盤、消費者需求潰散之前,趕快搶救。只是有些財務深陷困境的國家,如希臘與義大利,信用已遭質疑,所發行的公債,無人問津,惟恐這些早已負債累累的國家,發生信用破產的危機,到時候債券兌換無門,這一類型的國家,要籌得振興經濟的資金,恐怕已經很困難。美國的三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與公債價格走勢相反),今年一月中旬,已攀至二十年的最高點,表示投資人對美國政府未來如何還債,有所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已開發國家政府所砸下的搶救金融體系費用,大約可以回收一半。以最優秀的瑞士案例來看,可以回收到九○%。專家認為,美國應該也可以做到。只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初期所投資的金額,還要比現在的預算更多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