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英九總統於五月就任以來,先是透過恢復兩岸協商,於七月初「馬上」開辦兩岸周末包機直航,以期吸引陸客來台觀光,直接刺激內需消費;緊接著又片面檢討鬆綁兩岸經貿相關法規,既讓台資台商更方便在兩岸穿梭來往,也期待吸引陸資來台參與各種重大公共投資乃至投入股市。但是歷經執政百日的檢驗,不只陸資來台只聞樓梯響不見人蹤影,陸客來台觀光的實際人數也遠低於預期。解讀出現如此重大落差的原因,也許真的是因為類似重大的公共政策通常難以收立竿見影之效,目前只能算是處於播種期。但是,不容否認,重大落差的存在,也許也值得主事者反思,是否出於過份樂觀、一廂情願的主觀期待。關於這一點,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日昨在一場公開演講中直指:「整個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有過高的期待。」堪稱是一語中的道出政府決策思維的盲點。
為了緩解兩岸在過去八年來對立僵化的緊張關係,也為了開放台灣經濟發展的活路避免被邊緣化,馬政府上台後不論是透過國共平台一再釋放善意,或是在國安機制的操作上主動宣告外交休兵,固然大大降低兩岸間的緊張對立關係,使台海不再是國際戰略專家眼中的高危險地區,但是台灣在這方面所付出的其實並不算少。以外交而言,為了貫徹「外交休兵」的國安戰略,甚至匯聚成所謂的「五不外交」原則,包括「友邦不增、機密預算不漲、不強調國家參與聯合國、不主動建交、不墨守外館數字」等。而外交戰線上如此的退讓示好,迄今並未換回對岸任何口頭或實質的相應退讓示好作為,反倒是讓我方第一線的外館人員頗有不知為何而戰的失落感。
另外國防戰線而論,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國防本來就是護衛國家主權的最後防線,但在馬政府強調兩岸和解的政策導引下,不論對美軍備採購,或自主戰略反制武器的研發,都呈現自我設限的異象。甚至連軍方基於保有安全防衛空間的考量,對於是否興建金廈跨海大橋,以及是否讓兩岸直航航線直接飛越海峽中線所提的質疑,似乎也被淹沒在兩岸和解擴大交流的主旋律中,讓軍方只能在憂心忡忡的情況下忑忐備戰。
號稱國安雙翼的國防、外交工作,因應兩岸和解的最高原則而轉採守勢形同自廢武功,如此折翼的國安機制能否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標,其實是十分值得質疑,至少是隱含了相當的風險。因為在自我折翼後,所能期待的只是對方的善意。在此先不懷疑大陸主觀上也許也想對台釋出更多善意,但必須指出大陸也有無法充分釋出善意,或至少無法充分滿足我方期待的客觀制約因素,包括內部源自一個中國大一統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包括其在國際間所擁有的大國地位實務上很難讓台灣分享等。即使不談這些涉及國家主權的結構性議題,先就開放陸資陸客來台一事而論,我方即使把門打開了,把限制鬆綁了,對岸政策如不做相應配合,也還是無法落實。甚至即使大陸也不加限制,還是無法保證陸客就會源源而來,陸資就一定會投入台灣。
要解決這樣的困境,誠如旁觀者陶冬所言,台灣與其對陸資陸客來台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以為鬆綁三通鴻鵠就可飛來,還不如務實設想開放鬆綁其實只是提供了「可能」,但並不保證「必然」。以開放陸客來台而言,世界其他國家又何嘗不在極力招攬陸客前去觀光消費,台灣的開放只是跨進門檻而已,能否有成還得強化特色,增加吸引力與競爭力。同樣的,陸資來不來台,也取決於投資台灣是否有較佳的預期利潤。想通了這一點,台灣能吸引陸客陸資,自然也應該能吸引外客外資。規劃台灣全方位的發展藍圖,而不只是把雞蛋放在兩岸這個籃子,也許就不會有期待過高的失落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