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鴻海集團市值縮水逾二·二兆元,連同香港富士康在內,總市值跌破七千億元,反差之大,令市場咋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日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但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多場重要宴席間穿梭,殊不知郭台銘展現豐厚政商人脈的當頭,鴻海集團股票市值,依舊一步步滑落,總計一年來,縮水逾二·二兆元!
對多數人來說,郭台銘與大陸高層素有交情,在台灣花了那麼多時間應酬,意義不大,倒不如去拼業績、拼不景氣的因應之道,因為,市值大減的鴻海集團,著實動搖了投資人的信心,也許郭台銘心中自有定見,但對市場而言,鴻海集團頻頻破底的股價,彷若迷失大海中,尋不著方向。
外資,是啟動鴻海集團市值縮水的關鍵,去年九月前,集團母公司鴻海)2317(的外資持股比例,還穩穩站在六○%以上,看看現在,只剩下四四·五%,今年迄今就賣超近七○萬張之多。就鴻海而言,過去股價最大的安定力量,來自於郭台銘家族與外資的穩定籌碼,將近掌控八○%,此刻最大一股安定力量鬆動,後遺症自然產生。
外資鬆動
市值溜滑梯
由於全球發生金融海嘯,外資忙自各地市場抽回資金,台灣也慘遭大賣超,一時之間止不住血,過往鴻海集團有著獨特競爭力,是外資眼中防禦股,如今經濟陷入不景氣,某外資分析師就說了,「景氣大蕭條,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鴻海也無法脫身」!的確,以前講「強者恆強、大者恆大」,鴻海有這種特色,可是現在的環境極度不利,管它強者、弱者,沒人逃得過。
再者,除了外資全球結構性的資金調整外,還有一個跟外資有關的現象,讓不少鴻海投資人「感慨萬千」。這事,要從今年九月底巴菲特宣佈投資大陸比亞迪談起。
根據當時的東方產經日報,在巴菲特投資之前,比亞迪的前三大外資持股超過三○%,包括惠理基金、Capital、以及FIL,不說其它,就拿Capital來說吧,這家基金公司向來穩健,據悉也曾是鴻海最大的外資股東。大型基金在全球投資是常態,無可厚非,刺眼的是,比亞迪旗下養了一個比亞迪電子,正好是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在手機代工業的勁敵,雙方還時有訴訟紛擾,這些赫赫有名的外資資金遊走兩個競爭集團間,默默間是否有「此消彼長」的可能?的確值得玩味。
猶記巴菲特宣佈投資比亞迪後幾日,市場吹起比亞迪風潮,管它比亞迪還是比亞迪電子,投資人先搶進再說,對照在香港掛牌的富士康,以及台灣掛牌的鴻海,股價持續下滑,又是鴻海投資人另一個感慨!郭台銘的鴻海集團拼了三○年,建立起世界知名度,人家比亞迪一場記者會,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最大挑戰
獲利回到成長軌道
當然,比亞迪的外資現象,不能武斷的在鴻海集團身上貼著受創標籤,卻也突顯了鴻海集團的警訊。市場絕對相信,以鴻海集團的根基,不會被經濟狂潮沖垮,問題是長期股東鬆動、市值一年內大減七五%,對於集團形象、人才的維繫,一定會產生衝擊。
鴻海集團給社會菁英的印象,一則是負擔重,二則是福利佳,尤其配股紅利誘人,那麼就算累一點也值得。但隨著股價下滑,部分優勢喪失,要留住人才,得耗費更大力量。外在環境艱困無比,鴻海集團此時找不出一個足堪大任的接班者,郭台銘被迫重回第一線,但是他要面對的新一輪挑戰,全然不同於以往,能否突圍而出?全市場都在看。
郭台銘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要讓獲利回到成長軌道。今年鴻海EPS大概很難回到二位數,極有可能退回到六年前八、九元的水準,鴻準)2354(則是回到三年前,群創)3481(受到面板產業衝擊,也給了市場獲利不穩定的形象,更甭提股價修正九成的富士康)2038,HK(,今年獲利衰退慘不忍睹。
單單是這個獲利挑戰,就足以讓郭台銘投下全付精力。郭台銘下達降低呆庫存、呆資產、呆帳目的命令,但這是不景氣下的「基本功」,別人也會做,而回到積極面,現在消費力如此薄弱,想爭取訂單也沒輒。以往鴻海集團最鮮明的形象,就是因應變局的速度很快,策略永遠走在業界先端。
打個比方,鴻海集團當初不管到大陸、捷克等地擴建製造基地,展現全球化佈局,都是國內電子業第一把交椅;二○○○年網路泡沫後,鴻海集團逆勢展開購併大業,集團規模快速篡起,並坐上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寶座,同業難望其項背。講得更細些,鴻海集團三○年來利用提高資產周轉、短期借貸因應營運資金、降低成本、擅用集團資源整合、赴新興市場拓展、集中資源綁住大客戶、高額報酬吸引人才等等,也都曾是業界「教科書」。
不過,時局驚變到無前例可尋,以赴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投資降低成本為例,就現在眼光,並不適用現在的經濟環境。前景是一個大問號,即便眼光前瞻如郭台銘者,都還摸不出個頭緒來。
本益比
比照同業辦理
目前為止,郭台銘領導的鴻海集團,仍是「被動」的因應變局,並無明確章法,市場都在期待郭台銘端出驚人之舉,在此之前,投資人只會選擇觀望,回歸到基本獲利與本益比,這個時候,華碩)2357(之類的電子同業本益比,就極具參考價值,至少,暫時無法突破景氣困境的鴻海,本益比得「比照市場辦理」,那麼,這一波的大跌,也就合理了。
鴻海集團成員中,今年以來股價修正最慘的,就屬興櫃的沛鑫)3413(了,很多人都還記得沛鑫去年股價曾達三六○元,現在,不僅損益表虧損,股價也跌破票面,只有一句話可形容,「慘不忍睹」。排名第二的,是在香港掛牌的富士康,今年內股價修正八六%,最低還跌到二港元以下,富士康雖然不像沛鑫步入虧損,但上半年獲利腰斬,也成為拖垮集團股價的最大力量。
另兩檔鴻海集團的旗艦企業,群創從去年高點一七八元,淪入現在二○元保衛戰,這也要怪面板上下游產業景氣的變化過劇。至於鴻準,前三季淨利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七·四%,已失了高成長股風采,修正也是必然。旗下重量級企業一個個遭滑鐵盧,母公司鴻海集其大成,今年股價修正六六%,已算相對客氣了。總計鴻海集團市值從去年十月高點近三兆元,到現在,只有七千餘億元。
可以想見,郭台銘現在的壓力有多沉重,連帶鴻海集團在股市的影響力也式微。郭台銘重回第一線披戰袍後,除固守客戶與降低成本外,在全球佈局策略上已見停頓,唯一宣佈的大規模投資,只有回高雄設據點及轉運中心,至於偶爾公告的大陸投資,多是生產基地由沿海遷往內陸、或者是製造基地整合的措施,談不上進一步加碼。
十一月初,傳出郭台銘利用回台空檔,密訪交通部長毛治國,希望交通部協助取得高雄港土地,以利鴻海集團籌設台灣運籌中心,而在六月間,鴻海集團也與經濟部簽定投資高雄軟體園區意向書,鴻海表示,一切投資計畫都在進行中。
全球佈局
拉回台灣
大陸近年發展快速,鴻海集團過去投資大陸享有的優勢也漸漸式微,經過全球金融風暴後,歐美及新興市場也有多重問題,回到自己的家鄉投資,的確不失良方。據悉鴻海集團的高雄投資,是希望將新加坡轉運的越南廠與深圳廠產品,改至高雄港轉運,並進一步簡易加工,成為鴻海集團全球發貨中心,最好也能結合台中港及桃園航空城,做一系列的投資整合。
郭台銘將鴻海集團的全球佈局拉回台灣,對吸引台商回流有示範性效果,不過對鴻海集團的貢獻,緩不濟急,就如同鴻海集團將製造基地遷往大陸內陸,雖有助於降低成本,但外資認為,效應最快明年下半年才陸續發酵,因此短期內,除非郭台銘提出振奮人心的新策略,否則,鴻海集團股價將持續在景氣洪流中浮沉。只是今年年初以來,郭台銘對景氣的看法,一路由落入雲霧中看不清,到最近的明年景氣毫無透明度,顯然看法益趨保守,想來一時之間,也找不著適當的對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