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對於放寬跨境交易的熱度升高,急於尋求可用來融合兩岸三地的「金融工具」,跟著雀躍的香港金融業者,主動向台灣同業提出構想,在跨境金融產品的設計上,與投信投顧公會的想法不謀而合,準備明(6)日向金管會提出相關方案。中銀保誠投資董事鄧興成說,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連結金融商品 成本可不低

     要讓兩岸三地的股市融合,把三地多個股市的元素,重新包裝為股權、期貨、證券化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是最大利基所在。然而,在中銀保誠中負責相關規劃案的鄧興成,發現兩岸三地的股市,根本是屬於三個「很有個性的獨立個體」,擁有各自的歷史背景、發展程度與法規意識,即使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彼此都不對話,因此要推動金融商品的連結,成本非常高,包括機會成本均是。

     中銀保誠是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和英商保誠集團,在1999年間於香港成立,初始是以信託業務為主,2001年底開始由資產管理部門推出系列不同類型基金產品,包括強積金、公積金、退休金、慈善基金、投資基金等,需要很多適合的投資標的,也需要股票指數等進行財務桿槓。

     一籃子股票ETF 台灣入列

     鄧興成指出,當中國大陸開放QFII時,香港投信投顧業很有興趣藉此伸頭進入大陸股市,可是受到大陸限制資金進出,又有政治的考量,香港業者苦無合符成本的適當金融工具(vehicle),看來看去就以保有一籃子股票的ETF產品最好,現在有了台灣加進來,機會更是成熟。

     以台灣角度來看兩岸三地的產品合作,把台灣募集的境內、境外基金投資,開放投資陸股、港澳H股和紅籌股,可以期待投資比重有機會調整拉升,但是投資陸股部份,需要逐步開放。中銀保誠在與陸股接觸的經驗,其實陸資有更大的期待,能走出大陸市場,例如中銀保誠設計的2827,以投資A股市場為主,大陸方面就認為在香港上市是「最佳首選」,因為可以加入國際資源,其他的短期交易或期貨模式等基本問題,大陸方面都不在意。

     監管責任 須行政力量參與

     鄧興成認為,未來2827和滬深300指數連結為中國指數基金,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讓中銀保誠的ETF與金融期貨間的套利成真,可以促成合理定價的出現,且增加流通量,對QFIIs非常有利。就理論上,跨境連結商品成衍生性金融行為,最大的利基即在於套利(arbitrage)的空間。

     然而,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內容比較複雜,最近將來應該僅限於機構投資法人所中意,連企業法人若沒有經過中介機構的推介,可能都難以親近。對於三地的跨境投資,台灣方面目前構想的層級,偏向於個別基金直接投資陸股,或是引進單一國家型中國基金,這因為資源集中,其實有比較高的投資風險。香港業者認為,雖然一般投資人比較能接受,可是結算等技術性問題,必須及早準備,更重要的是,由誰來負起監管的責任,業者不應該排除行政力量的參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