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負責研究、判定美國經濟情勢的「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發布報告指出,美國經濟早在去年12月分,即已步入衰退期!當時消息一出,讓市場人士神經緊繃,大為恐慌,也連帶影響美國等市場的股價表現。

傳統上,經濟學教科書對於所謂「經濟衰退」的定義,是「GDP連續2季下滑」,依此定義,美國經濟今年第3季由正轉負,是否真的步入「衰退」,仍在未竟之天。

美國家經濟局 標準較嚴格

美國的「國家經濟研究局」採取較殊異的判定標準,考量面向更多、也更嚴格,包括以下5個要素:實質GDP、實質所得、就業率、工業生產、零售額,使得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會出現和教科書定義上截然不同的判定結果。

投資者可以發現,當衰退消息一出,讓市場的悲觀氣氛再下一城,「經濟衰退到來(而且來1年了),自己對投資前景的判斷,是否也要因此調整?」已成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焦慮。

為了解開這個迷惑,我們將國家經濟研究局自1940年代,所定義的經濟衰退期,完整攤開來看,同時,對比當時的大盤狀況,以清楚全貌。

一覽歷年經濟衰退全貌

下圖是取自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根據上述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的經濟衰退定義,所繪製的示意圖,並對比股價變化而成。

先看經濟衰退的部份,這部份可以分別從「發生頻率」和「發生長度」來探討。

就發生頻率來看,投資者可以發現,除早期1950-1960年代左右,經濟衰退發生頻率較高,接下來數十年的經濟衰退發生頻率,已減少許多。顯示公部門對於經濟發展掌握度,已較過去好了很多。

再看發生長度,除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出現長達43個月的經濟衰退外,其餘最長的經濟衰退期間,來自1960年代、1980年代的16個月。平均而言,194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衰退期間平均時間,約為10個月。

經濟衰退期 股市慘淡? 錯!

若將各個經濟衰退期間的股價變化,一一攤開來看,顛覆許多人迷思的是:一般人總認為,在經濟衰退期間,必然是百業蕭條、就連股市也是慘淡無光,實情卻非如此!

由於投資具有「放眼未來」、「反映未來」的特性,所以,超過半數以上的經濟衰退期間,在衰退尚未結束、多數經濟指標尚未有令人安心數據出現時,市場已先行起漲,那景況像是在狗窩悶了很久的黃金獵犬,終於可以好好舒展筋骨似的感覺。這也是巴菲特之所以說,「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鳥報春,春天也就快結束了」的用意所在,因為市場總是眺望未來,等到經濟數據的好消息出爐,通常也已經是投資成本提高許多的時候,對長期投資者來說,並不划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12次的經濟衰退期間中,卻也存在著許多經濟衰退時,「市場沒受到影響」甚至是「股價不跌反升」的情況。從歷史來看,「經濟衰退」與「股市漲跌」,並不存在必然的相對關係!若要強行以「經濟衰退」來解釋股價變化,基本上是說不通的。

過去無法推斷未來,但鑑古可以知今。透過對經濟衰退情勢的探討、與股價相關關係的迷思破除,投資者可以體認到,經濟動態猶如潮水,高低起伏是極為自然的現象,實在不需要對經濟衰退的現象過度反應。

正如同人文學者坎貝爾(Joseph Campbell)所指出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部落儀式的目的,是要阻止冬天來臨」投資也是一樣,接納經濟起伏所可能帶來的影響,而最重要的是,一本初衷:永遠不受市場恐慌影響,恆常以企業的長期價值,作為心中唯一的關注焦點,這是財富長期成長的唯一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