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是一個財經問題而已,而是一個「社會心理」問題。「如果有一天,陸資來台買我們的中鋼、甚至是中油,還有金控公司,你可以接受嗎?」
不久前,經濟部內部討論兌現馬蕭政見時,就有官員提出類似的問題,現場與會人士啞口無言。
經濟部這位高層官員的結論是:從自由化理論角度,中資就是外資,中資併台灣公司,應該可以接受,但對國人「心理」面,還是有衝擊。
三二二後,各界預期兩岸關係即將出現巨大變化。眼下即將啟動兩岸會談,其影響與結果,不單單只是未來在台北街上與風景區,會遇到更多的陸客;外界,包括國內及海外,對兩岸開放更多想像與期待是:未來隔壁公寓住的是大陸工程師,或者是,以後台灣員工面對的可能是大陸老闆…兩岸互動及交流將會有根本的改變,甚至是質變。
馬蕭政見中曾提及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及製造業,但根據經建會幕僚評估,大陸製造業發展遠較台灣落後,它來台投資生產線的誘因不大,台灣可能也不太需要,因此,真正對陸資有誘因是投資服務業以及併購。
台灣很早就全球化,對「外資」歡迎而不陌生。但兩岸關係很特殊,國人對「陸資」的感受與情結,很複雜。一方面中國對台灣不完全善意,另方面,中國經濟及社會發展某個程度低於台灣。
但,當有一天,兩岸關係發展到陸資大舉併購台灣企業,其實,現在大陸許多企業的規模、實力、及手上現金數量,已有能力如此作了。政府、社會、民眾是否能接受?
三二二後,中資銀行絡繹不絕拜會台灣民營銀行,紛紛提出投資邀約,一出手就是十%股權,每股開價價格想必也不低;這些看似商業行為,實為兩岸關係質變起了個頭。陸資來台,這是新政府及民眾馬上就得面對的問題,大家準備好了嗎?
隨著近幾年打銷呆帳、引進外資,中國大陸三大國銀在近幾年瘋狂吸金新台幣逾兆元,在龐大的資產規模及外資砸錢力挺下,一躍成為國際性一線金融機構。下一步已開始瞄準香港、台灣等華人市場,準備銀彈攻勢,向外進行購併,擴張版圖。
二○○五年後,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先後在香港IPO(初次發行上市),這也使中國四大銀行僅剩農民銀行尚未完成首次公開募股動作,而光是三大銀行先後的IPO,已募得逾四○○億美元資金,相當於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以上。
跟過去台灣銀行兼負「政策性」任務、積弊叢生的狀況相似,大陸國有銀行也受累於龐大的呆帳包袱。也因此,大陸政府過去幾年先向三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六○○多億美元,將該行的呆帳轉移給資產管理公司,將債務打包出清,同時各銀行也開始進行改造,並透過香港IPO方式引進外資資金及經驗技術。
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銀行,在幾年前還被認為體質不良、資不抵債,但經過二○○五、二○○六這二年有三家陸續IPO,國際機構投資者蜂擁而入,一躍成為國際性金融機構,資產規模更與花旗、匯豐等全球龍頭金融業並列一線。
而隨著外資入股、體質改善,中國大陸銀行的下一步已開始瞄準向外尋找策略性投資對象、甚至併購。
像是今年香港第八大銀行永隆(Wing Lung Bank Ltd.)伍氏家族持有過半股權的出售案,就傳中國工商銀行有意收購;近期大陸銀行主動接觸國際投資銀行旗下財務顧問,探詢投資台灣金融機構可能性,欲取得台灣金融業股權的財務性、策略性投資,自然不難想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