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發「機場托辣斯」爭議的桃園機場特別條例,經交通部與經建會等相關部會重新檢視後,已勾勒出一座「航空城」的模型,如能按部就班開發,在兩岸直航的帶動下,未來機場與機場周邊將會是台灣發展最快速的區域。
早在民國84年國民黨執政時,就提過航空城的規劃構想,當時是以桃園機場為核心,運用空運中心的地利之便,引進航空客、貨運衍生的飯店、會展、物流、購物中心等關聯產業進駐,發展各類工商生產服務,有效提升機場周邊土地開發效益,並增加就業機會。
但航空城計畫是建構在台灣須對外全面開放的前提下,包括與大陸進行直航,結果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接著又發表兩國論,致使航空城淪為紙上作業。
今年初桃園地區立委與桃園縣政府,希望借重桃園機場本身的優勢,來促進機場周邊甚至整個桃園的發展,自行擬出機場特別條例,單純的認為只要桃園機場改為行政法人後,就可提升效率,幫助地方繁榮。
立委強力推動的機場特別條例規定,機場公法人除可經營機場相關業務外,還可投資或轉投資經營國內外航空、運輸或貿易港區相關業務,無形中會塑造出一個超大的「機場拖拉斯」,管理機場的董事長權力太大,根本難以節制,可能將忽略了原本要提高機場本身營運效率的問題。
現在行政部門將機場與機場周邊定位清楚,劃分為高管制區、特區與特定區,除彼此有不同的經營方針與策略,特區範圍還可視發展狀況彈性調整,航空城的模型已然塑造完成,未來就看政府如何有效推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