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退休族心中最大的疑慮,就是退休後生活品質能否維持?面對退休後錢夠不夠花,專家提出所得替代率公式做檢查,再依個人環境與景氣變化做機動調整,就能讓退休生活更無憂無慮。

所謂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所得後的比例,所得替代率愈高,表示退休後可享受的生活品質愈好。如果想要計算出到底需要存多少退休金才夠用?可以把退休時的年薪,乘以所得替代率,再乘上預估壽命。

過去,想高枕無憂地安享退休生活,所得替代率要達到75%到80%。一位55歲、月薪5萬元的退休族,如果預估活到80歲,退休準備金至少要存款860萬到900萬元間。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王儷玲認為,理想所得替代率其實是因人而異,每個人應該依照家庭結構與經濟狀況來決定自己理想的所得替代率。台灣有強制性的社會保險與雇主退休金給付規定,所以在進行退休規劃時,應將這些收入都納入考量。

除了建議準退休族可以透過所得替代率,去預見自己未來的退休生活外,王儷玲還提醒,要考慮通貨膨漲吃掉退休金的速度、現行退休制度與社會保險基金未來是否能順利兌現的風險、長期醫療需求等問題。

此外,實際壽命遠超過原先預期的平均餘命,是目前退休金預估落差過大的主因。專家表示,醫學的進步導致人類愈來愈長壽,如果依照目前的平均餘命去規劃退休,就會面臨錢不夠用的窘境。

綜合上述種種因素,許多專家紛紛將理想的所得替代率,提升到100%至110%。但如果還是擔心錢存得不夠用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準退休者可以規劃退休後移居計畫。

根據屋仲業者統計,每人平均一生換(購)屋次數為三次,最後一次即是退休之際。退休後如果居住在大都市,高物價環境對財務規畫相當不利,建議準退休族應提前移居到二級城市,以減少生活開支,在面對退休生活能有更多充分準備。

退休是人生一大轉折,財務規畫與心理建設一樣重要,因為,想要維持健康活力、生活內容豐富又多元,還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都要有經濟實力做為後盾。準退休族可針對自己的財富管理做三大調適與改變,以應付退休後的財務。

第一,要在退休前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奉行收入大於支出,需要不等於想要的原則。退休後的財務收入會快速下滑,如果日常花費高於總收入,寅吃卯糧就會出問題,如果能在退休前就養成好的消費習慣,退休後就能減少財務調整所帶來的不適應。

其次,投資態度也要重新檢查,選擇適合性向的投資模式。由於近年來利率水準持續走低,投資市場表現不理想,很多人對投資理財效果存疑,但健康的退休財務規畫絕對不可放棄投資,無論景氣好壞都要將投資納入考量,因為在投資管道多元的年代,投資才是開源的主力。最後,學會增加不同的投資組合。過去傳統準備退休的方式,多為儲蓄、保險、領退休金。專家建議,儲蓄是美德,但過度儲蓄只會失去「以錢生錢」的活力,最後甚至加重稅負,因此,學習合理與正確地組合資產,杜絕高風險、高報酬的誘惑,不貪圖大起就不致遭逢大落。

要過優質退休生活,準退休族不妨依據時間、興趣、人脈,在正式退休前看自己是否做好心理準備。

首先要規劃一個退而不休的生活。過去,退休與老邁、遲緩劃上等號,但現在退休卻是退而不休,因為隨著醫藥的進步,人類壽命已大幅延長,老年人的健康與活力都比過去好,準退休族必須先有心理建設,才能在退休生活中出現尋求優質生活的動力,甚至追求新體驗與成就感。

第二是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因為未來退休年齡會逐步降低,退休族的經濟實力反之會提升,中壯年的退休一族,體力、智力仍佳,學習能力也不差。因此,準退休族應體認,未來學習管道要更通暢,如果能在退休前開始培養興趣、嗜好,退休後就可徜徉其中。

第三是建立人際關係網絡。由於未來的退休生涯少了依賴權利,多了獨立義務,因此絕對不能劃地自限,退休後的人際網應更為開闊,不妨在退休前就從工作夥伴中,尋找志同道合的好友,退休後共同進修、出遊,結伴做想做的事。

專家建議,了解「退休」就不會害怕它,做好退休前的心理建設,提前布局,就能加速適應退休後的失落感,進而擴大人生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