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6年相比,手機產品仍是中小TFT面板最主要應用市場,而第二名則由可攜式導航裝置取代了可攜式DVD播放器。預期在2008年,多項新興中尺寸應用產品出貨將大放異彩,包括數位相框、OLPC、UMPC及Low Cost NB(如EeePC)等等。
尤其數位相框將挑戰2,500萬台,Low Cost NB則將挑戰800 萬台,兩者所消耗的中尺寸面板面積將大幅成長。由於在消費級機種DSC的操作性開始強化觸控式螢幕,如SONY的T系列相機;入門級DSLR 方面,同步顯像螢幕(Live View)可望成為標準功能,如Canon EOS-40D與Nikon D300等,Live View功能將使面板的殘影現象受到考驗,Response Time必須再強化。
IEK認為2008年的中小TFT面板產業將由「眼球體驗」(Eye-ball Experience)轉向「互動體驗」(Interaction Experience),顯示器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大,而不僅限於「Show Information」,持續發燒的觸控式面板將提升顯示器之附加價值。
觸控面板依技術原理不同而多達數十種,主要包含三項元件:(1)觸控輸入介面, (2)含微處理器等之電路控制板, (3)後端韌體及系統軟體。此三項分別為獨立模組,當輸入介面依據使用者碰觸位置,將指令訊號傳給微處理器解譯後,系統再予以定義位置點。
隨不同的產品領域而有不同的技術發展方向, 舉例而言, 對攜帶式消費型電子設備而言,其設計考量便與自動提款機(ATM)大相逕庭。以觸控式螢幕取代傳統按鍵、鍵盤的使用操作方式,由於具備直覺使用以及節省體積等優點,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要求輕薄短小的潮流之下,同時解決了許多人機介面。
以往的觸控技術僅能處理「單點觸控」之資訊,而在Apple iPhone引爆消費者對於「多點觸控」的需求之後,各種多變的人機互動方式蜂擁而出,不外乎是希望讓使用者更輕鬆地與機器對話,例如手寫辨識及手勢辨識都是因此應運而生。
觸控式面板技術於2007年爆紅,產業後勢看漲,國內國外皆然。台灣觸控面板產業於2007年呈現爆發性成長,多家電阻式觸控面板廠商轉虧為盈、急於擴廠,如洋華光電、介面光電、時緯科技等;另外還有多家TFT面板廠商跨足觸控面板產業,如友達光電、奇美光電及群創光電等。
不少電子集團也進軍此產業,如聯電集團及欣興電子。國外廠商如LG集團、Samsung集團、TMD、Sharp、Sony皆在2007年提出各式相關技術宣示。在攜帶式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觸控介面應用上,目前使用廣泛者為四線電阻式(4-Wire Resistive Type)與投射電容式(Projective Capacitive Type),但也有多種新興技術,如面板內建式(In-Cell Type)。其中In-Cell Type具有結構簡化、透光度高等優點,2007年吸引眾多廠商投入。
傳統的電阻式觸控面板,由於其Controller IC 定義觸控座標的方式限制,僅供單一時間點處理單個觸控點資料,因而無法提供多點觸控功能,因此也無法搭配多點觸控的應用軟體。
而電容式觸控面板則由於Controller IC 可同時辨識多點座標,因此在多點觸控功能上略佔上風。在iPhone 推出後,電阻式觸控面板業者看到使用者對於多點觸控功能的需求與期待。
採觸控技術之手機早已存在多年,如所謂的Smart Phone或PDA Phone。但觸控手機在過去幾年間由於定位在高單價商務手機,並未獲得一般消費者特別重視,以2006年而言,採觸控螢幕之手機普及率僅占全球出貨量之2%。
在觸控手機的應用上,除了以往的商務文書操作及軟體使用介面之外,預計2008年將出現極具商機的新興服務。手機藉由蜂巢式行動網路或是無線Wi-Fi網路,搭配發展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將構建多樣化Mobile Internet 應用,而Mobile Search將導致手機的輸入功能更顯重要,如何讓使用者以最快的速度輸入資訊或進行選取功能將成為此應用起飛的關鍵要素。
除了手機之外,在2008年另一受矚目的觸控產品則是「數位相機」。在消費級機種DSC,操作性是最重要的關鍵。隨著使用者已經厭倦複雜的機械按鍵,同時期許在面板上看到更多資訊以方便檢查相片是否失焦或進行功能表單選擇,所以DSC面板尺寸往3吋邁進已逐漸成為廠商共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