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斷傳出好消息,上周公布3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來到52.4,連續四個月回升,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陶冬認為,這是從2008年8月以來首次上升至50以上,顯示中國經濟已經重新啟動擴張期,由基礎建設帶動擴展到各行業谷底回升,中國經濟確認復甦,是當前全球市場中難得可貴的好消息。
目前全球資金關注中國市場,期待中國經濟成為最快復甦之地,如陶冬所言,中國經濟不負眾望,成為當前眾多市場中率先啟動復甦之路的第一個的國家。
陶冬在2008年7月率先看到中國經濟衰退,但因中國政府一連串政策措施,其在2008年10月底全球股市大跌之際,反向操作加碼香港股市和中資股,11月底提高中國GDP增長率,當時受到市場上的質疑,被市場冠上「中國牛」的封號。
陶冬認為,目前整個中國經濟走向如他預期方向發展,3月份中國PMI指數較二月份上揚3.2個基本點,不僅是由基礎建設強勁增長帶動機械、金融類、房地產行業上揚,甚至連消費訂單明顯回升,中國消費市場已經有所起色,股市也開始回溫,市場氣氛明顯樂觀。
中國經濟的復甦,不少外資分析師將調高中國今年GDP增長率預測數據。陶冬分析,短期內將可見市場分析師對中國GDP增長數據有所調整,今年中國GDP將從低水準中出現反彈,預期可達到8%,此不代表著會回到過去雙位數的增長水準,但與歐美等國家相較,中國經濟表現仍是相對亮麗,在此確認中國經濟開始復甦,未來相對其他國家樂觀。
基於中國此次受到金融海嘯影響較輕,陶冬強調,過去幾個月觀察,中國消費市場沒有消失掉,消費動能仍在,且銀行帳面也沒有像歐美銀行一樣出現大呆帳,且政府政策救市效果顯示,過去中國市場缺乏只是信心問題,信心可以一夜之間消失,也可以一夜之間回來,但美國可就不一樣,就算是市場信心一夜之間恢復,其經濟所受到嚴重傷害,不是一夜之間就能修補。顯然地,當前中國市場信心已經一夜之間恢復了。
中國經濟確認復甦,對亞洲經濟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陶冬認為,台灣經濟也將受惠。
G20高峰會落幕,中國搶盡風采,未來中美(G2)各領風騷,成為國際地位新格局。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認為,中國當前思路出現大改變,整個戰略方針,從過去遵循鄧小平原則「不當出頭鳥、埋頭苦幹搞建設」,轉變為主動出擊當「意見主導領袖」的戰略方針,將是未來10幾年作為經濟、外交、軍事等最高指導原則,為成為大國作準備。
這次G20代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而中國高層在G20高峰會前,率先發聲,陶冬分析,這背後的戰略意義在於中國對於自身的定位與原則出現歷史性的轉折,過去無論是外交或經濟議題上,總是低調,這次很明顯地化被動為主動,這同時也顯示中國將會是大國,未來的一舉一動,在國際間舉足輕重。
中國近期在國際市場高調展現自己的實力,有所作為的第一次出招,是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倫敦的講話,溫家寶提到,中國對在美國的投資有些擔心。
陶冬分析,此是中國主動第一次對國際發聲的重要舉措,此對於美國國務院形成壓力,中國會這麼作,主要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中國擁有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多數資產是以美元持有,未來若美元貶值對中國財富有巨大的影響,為不讓自己的財富縮水,中國絕不會坐視讓FED持續擴大美元貨幣資產,讓美元出現走貶風險,損失自己的財富。
不過,雖中國戰略方針上有所改變,但這次在G20所扮演的角色有限,在刺激經濟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角色上屬於敲邊鼓,所幸在IMF注資議題上,中國適合發揮發言權的角色。陶冬認為,經過這次金融海嘯,中國國際地位絕對提高,G20後,未來是G2新格局,德國和日本的地位式微,主因是日、德依賴出口,政府與企業自主性差,經濟衰退讓他們的國際地位下降。
近期市場廣為討論人民幣與美元貨幣戰爭的言論,陶冬強調,雖中國展現更強大的經濟主導權,影響國際資金與貿易流向,但要與美國經濟平起平坐還差得遠,要追趕上美國更是「無稽之談」;同樣反應在人民幣與美元貨幣上,未來美元主導地位不倒,期望人民幣短期內要成為強勢貨幣不切實際,預估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至少也要五年的時間。
提到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陶冬認為,在20年內都不可能看到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至少在他從事研究工作到退休都看不到,別忘了,目前中國還有一億人吃不飽飯,更何況是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各種體制問題,遠遠落後於美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