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愈來愈強調大量資料運算、整合多媒體娛樂以及通訊功能的個人電腦時代,單核心處理器已逐漸不敷需求,動輒數個GHz的運算速度以及多工(Multi-task)處理,所形成的運算頻率、功率消耗及品質等問題,必須透過多核心處理器,來滿足需求;然而多核心處理器在功耗上的問題,則需透過高階製程來達成,從90nm、65nm到目前的45nm,讓多核心處理器在運算時頻提高的同時,功耗能夠持續不斷降低。

驅使處理器往更多核心方向發展,最主要就是莫爾定律的持續推進,也就是同樣大小的晶片裡,其內含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大約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在1985年Intel發表第一個386 微處理器,其中的電晶體數目約為50萬個,而到2005年Intel發表第一個雙核心處理器Smithfield,當中的電晶體已經超過上億個;而會需要如此多的電晶體,主要就是在提高時頻以滿足電腦各式各樣的運算需求,但是為了要在單一晶片當中容納下愈多的電晶體數目,所需的線路微縮程度愈高,並需要深度管線化來等設計技巧來提升運算頻率。

為了控制處理器的功耗不要持續的攀升,並且適當的延續摩爾定律來提升晶片效能,當今業界逐漸朝向不提升單一處理器的效能,改增加多重平行處理的思維,直接以既有研發完成、驗證過的處理器核心,以兩個或多個核心的方式加以疊加,直接設計出晶片多執行緒(Chip Multi-Threading;CMT)或晶片多重處理(Chip Multi-Processing;CMP)的處理器設計思維,就成為目前處理器研發趨勢。

而多核心處理器無論在效能功率比的表現上,也都遠比單核心還來得出色。根據預估,2006年採用多核心處理器的PC約在30%至50%之間,估計到2009年多核心處理器在PC應用市場滲透率將可達90%以上,到2010年甚至可達100%,由此可見未來將是多核心處理器的時代。

Intel是近來在多核心處理器投入最為積極的廠商,伴隨著高階製程能力使得Intel在多核心處理器的技術具有領先地位,而Intel會投入多核心處理器的原因,主要是持續推進摩爾定律,將電晶體數目不斷推升,而所產生的功耗問題,就採用多核心方式來加以解決。

2007年在IDF(Intel Developer Forum)所公佈的四核心處理器系列Penryn(代號Yorkfield)則進入45nm製程,顯示Intel在多核心處理器的決心,也把單核心處理器時代正式劃下句點。而另一家CPU大廠AMD在多核心的投入同樣積極,根據AMD處理器發展藍圖,可區分為高階桌上型 (Performance Desktop)、主流桌上型 (Mainstream Desktop)以及筆記型 (Notebook)三大應用類別,其中在高階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型號為Phenom,是採用K10微處理器架構,有四核心與三核心兩種方案,而在主流桌上型電腦則是採用Athlon X2處理器,為K8架構,是雙核心解決方案,於2005年5月初次問世,採用90nm SOI製程,而到2008年則是進入45nm製程。

筆記型電腦則採用Turion 64 X2雙核心處理器,估計在2009年將進入四核心,並與IBM以及Chartered合作將製程持續推進至45nm。多核心處理器發展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解決運算時頻不斷提高的同時,效能以及功耗上所產生的問題,特別是在有限電池支援狀況下,如何延長待機與使用時間;而隨著半導體微縮製程的進展,多核心的晶片尺寸並不增加,同時會降低功耗以及晶片成本,而在此趨勢下,透過高階製程來製造出更低耗電的處理器成為目前的主流,例如Intel最新推出45nm High-K Metal Gate製程的低階處理器平台Atom,功耗僅為0.6~2.5W,即為最佳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