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從1981年發表第一款低價、個人使用(相較於當時的大型電腦)的Model 5150個人電腦開始,發展歷史已超過20年,從桌上型電腦延伸至筆記型電腦,無論是在效能、外型體積、功能、價格等都經歷著快速的變革,傳統以「運算功能」為主開始逐漸擴展至「影音娛樂功能」以及「通訊功能」,成為個人電腦的三大核心功能主軸;並隨著人類對於行動運算的需求,個人電腦的型態開始逐漸轉型。

回顧行動電話的發展,從最早的語音通訊一直演變到各種不同功能與定位,從簡單的語音與文字通訊,到高階影音照相娛樂手機或是智慧型整合個人行動助理,不同的產品功能設計針對不同的市場區隔,這對於擴展行動電話市場有非常大的效果;而近來PC也同樣開始朝此方向發展,運算、影音娛樂以及通訊分別滿足不同的重點功能以及需求族群,而非傳統PC朝向整合與高階發展,因此與傳統PC發展主軸有別的次世代PC時代正式來臨。

傳統PC的發展主軸,是朝向更高運算速度、整合更多功能邁進,從最早的PC運算速度僅4MHz以下,發展至目前雙核心NB運算速度可高達2GHz以上,其他包含影像畫素、色彩、記憶體等,PC規格的推進與日俱進。 隨著個人在行動過程當中的運算需求,PC逐漸朝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因此衍生出PC兩大主軸:包括運算力(Computing)與行動力(Mobility)。其中運算力包括CPU時頻能力、顯示能力以及資料儲存能力等;而行動力則包括無線通訊、行動通訊、體積與重量、電力、人機介面等;這兩個功能主軸必須做某種程度的權衡,以定義與設計出不同定位的產品。 Intel也認為未來要讓PC市場進行更明確且精細的劃分,就如同目前的手機市場,如果用戶只需使用語音通話與收發簡訊,就可以購買單色螢幕手機,但若想用手機拍照、聽音樂,就可以選擇多媒體手機;但若想用手機處理更多事情,就選購價格更高的智慧型手機。 因此以後電腦市場將會和手機市場一樣細分不同的市場區隔,有人需要超低價NB、有人需要具備行動通訊上網的隨身電腦、還有人需要功能強大的多核心個人電腦。目前除了傳統的Desktop PC與Notebook PC仍朝向效能提升(更高的運算時頻、更大的記憶體容量、更大更清晰更省電的螢幕等)的方向發展外,另外一個構面注重移動性的個人裝置逐漸出現,例如UMPC、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等,由於體積與耗電考量上必須在效能上做某種程度的犧牲,但增強了移動性,如隨時上網、文書處理、影音娛樂等。

因此,過去幾十年IT產業以PC為主,我們可以統稱為「PC1.0」時代,主要著重在效能的提升,尤其是核心處理晶片的計算能力,對於移動性的重視性較低,這主要與半導體技術有極大的關聯。

而接下來可稱為「PC2.0」時代,兼具運算能力與移動能力的智慧型電子產品將無所不在,而此種思維亦將影響未來半導體甚至整個PC產業的發展。從以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為主的PC1.0 時代一路走來,個人電腦無論在外型、應用、操作模式上經歷著快速的變革,傳統PC系統與晶片架構也逐漸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因此未來「PC2.0」的出現將顛覆目前使用電腦的習慣。

在PC2.0的新系統架構下,未來包括Hard Drive、Optical Drive、週邊設備、甚至是CPU 、Memory、Logic等元件,皆可透過高速無線網路連結,達成隨時隨地處理與儲存於任意指定元件中,此舉整體系統架構將可大幅簡化,達成PC Anywhere的終極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