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最關心的數字不是股市跌了幾點,而是「七○○○億美元」,這是由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提議、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背書,尋求國會通過的金融紓困計畫金額。誠如美國總統布希的呼籲,國會若沒有立即採取行動,美國就可能陷入金融恐慌,發生漫長且痛苦的衰退。
該計畫當初由美國財長鮑爾森提出時,常見的稱呼是TARP,全名為Trouble Asset Relief Program。經過參、眾兩院的協商,再加上金額限制、減稅方案、提高存保上限等諸多附加條件後,最後定案的正式名稱為「二○○八年緊急經濟穩定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本期專欄,就容我為各位說明該法案的意義及影響,最後,再試圖從歷史上的金融風暴擷取若干可供參考的經驗。

七千億美元紓困案的意義

這項七○○○億美元紓困計畫,為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政府金援。背後原因當然是因為延燒年餘的次貸風暴,今年更變本加厲,迫使美國政府接管二房)房地美和房利美(、金援美國最大保險業者AIG、甚至連投資銀行都被迫走入歷史或尋求買主,主要目的當然是為防範金融機構進一步緊縮銀根、導致企業融資無門而倒閉,連續引發失業潮等惡性循環。
該計畫的執行任務就是移除金融機構中的不良資產,由政府出面收購幾乎不具有流動性、市場價格失真的資產,適用標的不僅是房貸,還擴大到信用卡貸款、車貸與學生貸款等。
期待的狀況是,一旦不良資產被移除後,金融機構得以重建信用,無需再擔心交易對手的潛在壞帳,資金可望再度正常流動,市場重新注入活水,避免經濟衰退。如果金援計畫能如期階段性展開,當務之急肯定是從房貸抵押貸款擔保證券開始,並逐步擴大至其他貸款種類。
從負面角度來看,七○○○億美元的金額可能不足而追加、且因發債籌資劇增,使得GDP中的負債比例一舉提高至七○%以上、同時預算赤字擴大至一兆美元。但正面解讀,此舉不啻為現階段重建市場機制、信心和流動性的最有效方式,畢竟,其他國家再也不想因為美國金融機構倒閉而遭殃。

借鏡歷史 政府出面是最終解藥

歷史上有四次較為人知的金融危機,分別是一九二九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一九八六年的美國儲貸銀行危機、一九九○年北歐三國銀行危機,及一九九○年的日本銀行危機。
幾次危機的共同點,都是便宜的資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規的開放,導致投資風氣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產價格飆漲。而這次的金融危機更可說是在過度的財務包裝和槓桿運作下,承作高複雜度和低透明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評價困難,造成此次金融危機更顯複雜的原因。
由前幾次市場事件可以觀察到,當私部門無法透過市場機制來解決金融危機時,由政府出面主導的解決措施,如政策性的溢注市場資金、成立特別資產管理公司取得並保護資產價格,或發起銀行資本再造方案等是最後的解藥。
另外,當政府處理的態度越明確,或是應變速度越快時,越能縮小市場震盪的陣痛期,同時對於社會成本的負擔也會愈小。以日本而言,在耗時十年的金融危機中,政府態度搖擺不定,擔心傳統金融市場秩序遭破壞,遲遲無法建立有效政策,使最後整體花費成本占總體經濟GDP一三%,居歷次金融危機之冠。
以近代發生在美國的二次金融危機為例,即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條,和一九八六年的美國儲貸銀行危機,背景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可以看到政府強力介入後,金融市場資金逐漸穩定並恢復活力。只是,付出的代價除了面對金融機構的破產所導致的信用緊縮外,投資人均無可避免地同步在股市受創,一九二九年時,美國S&P500指數經過約三年的修正和打底;而一九八六年時,S&P500金融股指數盤整期間長達四年)比較見表二(。值得慶幸的是,隨政府積極救市動作出籠,通常約為市場底部,或僅再經歷一年低潮。
然而,信用是經濟運作的基礎。若擲出七○○○億美元能換回無價的信用,那麼,再昂貴的代價,相信都是必須付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