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你的投資盲點
「追高殺低」是投資人最常犯下的錯誤,主要導因於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行為,這也是「行為財務學」的研究範圍,大多數的人由於對機率的判斷能力不足、過度樂觀、固執、過去經驗,產生「經驗法則的謬誤」,追而形成諸多投資上的盲點。
大眾銀行貴賓理財中心經理杜淑娟以及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經理陳淑惠,擁有多年在第一線接觸投資人的經驗,她們發現賺錢或是理財的成敗,絕大多數操乎投資人的個性。
「人貴在自知」,杜淑娟開宗明義地指出重點,她認為在理財行為上,首重了解自己握有多少資源,例如經濟來源、收支情形等等,弄清楚之後,再來設定目標,才會更為知道該採取怎樣的策略,但是很多人都不認識真正的「自己」,透過投資屬性測驗,或者經由別人眼中看到自己,他們都急於否認:「不會啊!我不是這樣的人!」
陳淑惠也語重心長地表示,根據摩根富林明過往進行的「台灣投資人大調查」發現,就算媒體以及專家不斷宣傳投資理財的注意事項,但是真正落實的人卻少之又少,以至於出現「保守投資人不保守」、「停損停利未嚴格執行」等等的投資盲點,種種失誤使得進行投資並且獲利的投資人比重居然只有八.六%。
兩位專家一致指出,若能透過自我認知以及嚴守紀律,認識自己的盲點,勢必能夠在投資難度增加的環境中,戰勝大盤,貫徹理財目標。
盲點一:依賴過去經驗押寶單一市場
摩根富林明調查發現,將近七成的人以台股為投資標的,但過去一年獲利的人低於三成,理財工具過於集中,以風險和掌握難度最高的台股為主,導致能掌握投資契機的民眾比例有明顯偏低的現象。
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他們經歷過去台股大漲的那一波,對台股較為熟悉,也充滿感情,他們認為打開報紙與電視,能夠很輕易地掌握投資標的相關訊息,「那是看得到、聽得到的」,相對於美國的道瓊工業指數,不管漲多少跌多少,卻只是無意義的數字,杜淑娟解析:「與投資人有正相關的,他們就覺得那是透明的,否則就有距離感,不熟悉、更不願接觸,」她提出糾正,「如果真正要熟悉,其實要去工廠看看,跟老闆或員工詳細談一談,這才是真正客觀的作法,但是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到!」
盲點出局!
「等到挫敗,才會感覺心痛。」杜淑娟認為這是近來台股低迷不振,散戶遲遲不敢入場的主因,陳淑惠則勉勵投資人打開視野,充分吸收海外市場訊息,透過不同市場佈局,分散風險,並掌各地市場成長契機,相形之下,更能掌握景氣回升時代的獲利機會。
盲點二:聽信二手傳播心中只有明牌
你的理財訊息從何而來?陳淑惠觀察到,大眾媒體仍是台灣投資人的首要選擇,以平面報章雜誌最主要(二五%),其次是電視新聞(一七.二%)、投資理財電視節目(一一.六%)和網路新聞(一○.二%)等等,而理財訊息來自理專與專業機構營業員的比例卻不到一成。
「就像擦鞋童理論,媒體很多訊息都是二手傳播,你小心淪為最後一隻老鼠。」杜淑娟無奈地說:「大家都知道不要追高殺低,但是很難克服貪婪的人性!」
當市場上一面看好或看壞某種工具的時候,就是理專開始頭痛的時候,因為一定會遇到很多要求購買或拋售的人潮,但是杜淑娟強調投資不是投機,「投機教父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表示,只有一無所有以及有錢的人才有本錢投機,其他人還是腳踏實地吧!」她提醒個性衝動的人:「萬一你看錯了趨勢,掉進流沙該怎麼辦?」
另外,更糟糕的一點是投資人普遍有「明牌情結」,「雖然資產配置喊得震天價響,還是有人覺得太過深奧,根本聽不懂,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去進行配置,我經常遇到對方雙手一攤跟我說,『你直接告訴我可以買哪支明牌就好』。」
盲點出局!
媒體上很多資訊是片斷不完整的,投資人眼中只看到自己相信與想要得到的,對於風險等其他資訊,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這也就是為什麼金管局嚴格規範財富管理業務,設下重重門檻,會要求理財專員詳細分析投資人的目標以及風險承受度,「藉由系統控管,避免別人做傻事」,杜淑娟笑著說。她建議,不妨將資產分為核心的防禦部位和衛星的攻擊部位,如果投資人真的打算聽從小道消息,不妨先從小額付出開始,試試水溫,不要全部「寥落去!」寧可小賺也不要大賠,「投資不是冒險,務必要留活路。」杜淑娟再三強調。
盲點三:到處胡亂投資根本不清楚損益
與上述懶得做資產配置不同的,還有一類型的投資人堅信:「撿到籃子裡的都是好菜!」杜淑娟想起她的一位客戶:「他把投資標的列出來,數十檔不同性質的股票琳瑯滿目,他的邏輯只要有一檔賺到就夠了,我開玩笑地說,﹃哇!你好厲害,這些股票的代號我都記不起來耶,你怎麼知道你買的是什麼呢?﹄而且要把全部的漲跌都計算進來才能反映真正的損益啊!」
盲點出局!
「台股目前共有一千多檔,哪怕連分析師也不可能,更沒必要精通每一檔股票,更遑論資金有限的散戶。」杜淑娟強調,「縮小範圍,學習專注,不論股票或者其他金融商品,哪怕是自己居住地方的小生意、房地產,找出最適合你自己的致富方式,那就可以成功!」
杜淑娟以投資大師巴菲特為例,他年初因為看空美元,結果虧損不少,慘遭市場取笑,不過他不以為意,可見投資大師都會看錯時機,一般人又怎麼可能不犯錯,但重點在於「專注」二字,巴菲特便堅持不碰科技類股,那怕指數不斷飆高,他依然不為所動,「不為所動才是神,凡人上車容易下車難,只會一窩鋒盲從」。
但凡人也別洩氣,不要光羨慕看別人成功,因為不是全部的成功模式都可以移植拷貝,條件背景的不同,便會造成差異,但根據兩位專家的觀察,投資工具雖多,只要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走,在投資中不斷修正步伐,保持居安思危,不論你相信的是什麼,有自己的一套哲學,並且紀律地堅持下去,你就會成功。
陳淑惠則認為:「追求金錢遊戲的人,獲利不一定好」,不論做任何投資,務必了解標的物的屬性,在什麼情形下會造成盈虧,比較短期績效會讓理財目的失焦,以購買基金來說,投信投顧公會建議至少要觀察三年以上的績效表現,至於新推出的產品,更不可忘記與同類型基金相互比較風險報酬率,以做為進場參考。
盲點四:沒有目標搞不清自己的投資屬性
摩根富林明的調查發現,將近七成的台灣投資人自認是保守型投資人,但是實際的投資行為卻不保守,投資股票比重高達六六%,顯見台灣投資人雖普遍自認投資習性保守,卻不太清楚自己究竟適合何種投資工具。相對的,自認是穩健型的投資人(佔總體投資人約二一.二%)、和積極型投資人(佔總體投資人約一○.四%),則較重視多元投資以分散風險,除投資國內股票外,對於海外基金與保單也多所著墨,而根據獲利情形,保守型的投資人過去一年僅有二五%獲利,穩健型的獲利比例有四四.三%,積極型的則有四○.三%。
盲點出局!
陳淑惠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投資人的投資屬性,隨著市場的樂觀程度而改變,當景氣好,他就覺得是積極型的,景氣不好,他就覺得是保守型的。」她提醒,華爾街名言:「行情是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發展,在歡呼中結束。」市場上群眾的反應將會牽動個體,但往往契機卻容易被忽略。
投資人務必時常提醒自己,市場景氣是一直在循環,就算掌握不到短期波段,但是只要維持計畫性的投資,長期來說還是可以賺到合理報酬,尤其理財這件事情,不要跟別人比較,重點是能否贏過自己貪婪的心,以及維持投資的紀律,已積極中帶有穩健的態度操作,便能穩操勝算。
畫一張財富地圖通往財務自由
理財是處理錢的方法,不是要一直賺錢,兩位投資專家認為,建立自己的投資地圖,清楚所在位置與終點站,才不會迷失於人性的弱點當中。
杜淑娟常常問投資人:「你滿意自己的資產狀況嗎?」年輕人的回答大多是:「一切都在掌握中」,但是反而有資產的中年人覺得差強人意,她解釋,兩者之間的差別便是在中年人能更清楚地看到投資地圖的全貌。
「你不妨也觀察看看,為什麼在同間公司的上班族,薪水與職級差不多,但是十幾二十年後,有人富有人窮?」三十五歲以下,大家都在累積第一桶金,不過漸漸地財富效果就會不同,到了四十五歲就可以見分曉!
杜淑娟認為,投資步調快狠準的人,人格特質都是比較明快,也不會注重包裝,而是比較關心內容物,對自己的投資損益也願意負責任,而且他們的投資邏輯以及地圖非常清楚,杜淑娟表示,這類型的人以四十五歲以上的男性居多,「畢竟人生還是要交點補習費的!」
陳淑惠分析,有計畫地進行理財者,對自己目前的投資組合也比較有信心,高達四成的定期定額投資人,過去一年皆有獲利,高於整體投資人獲利比率三○.六%甚多,定期定額虧損的比例只約有二六%,比整體投資人三三.五%低了不少,而問到投資會賺錢的關鍵原因,進出時間點掌握得宜與選對投資標的分佔一、二名,可見透過紀律貫徹以及系統輔助,散戶投資人還是有希望克服人性弱點與投資盲點,獲得充分的財務自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