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金融機構與公股金融機構的合併,討論多時,財經部會過去推動金融改革時,曾經研究過將台灣銀行、土地銀行與中國輸入銀行等政府100%持股的國營銀行合併,也曾有意推動兆豐金控與台灣中小企銀公股金融機構合併,不過,兩者基於不同的原因,最後在反對聲浪中宣告落幕。

     國營與公股金融機構合計,在台灣市佔率超越5成,政府原先有意釋出給民營金融機構,讓老行庫豐富的經驗,與民營銀行的衝勁,在老幹新枝的搭配下,提升競爭力,不過,因為因為錯綜複雜的政商關係,為改革蒙塵。

     公民配的組合,在現階段的社會風氣之下,幾乎不可行,因此,改朝公公配邁進,公公配的優點,不可諱言,可以壯大單一銀行的規模,根據數據顯示,已容納中信局的台銀,若再加計土地銀行,和中國輸出入銀行,就可讓台灣這塊彈丸之地的金融機構,進入百大銀行之列。

     不過,以個別機構而言,土地銀行以土建融資為專業,輸出入銀行則有輸出保險、出口貿易融資等的政策性任務,台灣又是以貿易為導向,若是併入台銀後,業務的獨特性,或多或少難免遭到忽略。

     至於摻雜了民股金融機構的公股銀行,各家的民股股權和席次都不同,只要每逢董監改選,光是處理董監席次,就引發不少議論。

     若是推動合併案,首先必須釐清是為了落實政策?還是確有綜效?再者,能否順利推動,也是變數。

扁政府時期的「二次金改」效應使然,現在政府只要提到釋股、民營化就「噤若寒蟬」,深怕再被戴上「財團化」、「賤賣國產」的帽子,閣揆吳敦義先前也喊出未來公股銀行要「公公併」,藉此對外宣示,未來公股銀行就算要併也是跟「自家人」併,不會再與其他民營金控、銀行有牽扯。

     然而,即使對象是同一大股東、體系、文化的公股銀行,「公公併」也不見得就一定成功,先前同屬國營體系的台灣金控併土銀、輸銀破局,就是前車之鑑;1年多前兆豐金擬重啟併購台企銀,結果也因為兩家銀行工會都反對,其中台企銀工會堅持:「要走自己的路!」最後再度中止。

     由此顯見,各大公股銀行都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不願成為被併的一方,這是政府即使是推動「公公併」,也難以避免的一大阻力。

     當前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兩岸金融交流開放後,壓力有增無減,唯有壯大自己,才能過關。政府擬推動金融機構整併,由公股金控、銀行來當觸媒,的確有思考要有所作為,然而這種公公併,固然可避免當前社會氛圍之下對「財團化」的質疑,但「近親繁殖」是否有必要?能有多少互補綜效?各自的本位主義下是否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值得深思。

     因此,政府希望藉由併購來改善金融市場過度競爭問題的同時,似乎也不該劃地自限,讓公股金控、銀行併購對象僅侷限在「自家人」,否則只是變相扭曲市場機制,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