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加權指數大盤圖上,投資人往往可以看到紅色白色柱子顯示出來的指數歷史變化圖。這些紅、白柱子,用來顯示指數一天的開盤、收盤與盤中高低點,因此被稱之為「日K線圖」。
K線圖可以反映一日的盤中行情,也可以反映一週或一個月的加權指數變化,後二者,也可以被冠之以「週K線圖」與「月K線圖」。
但不論怎麼稱呼,K線圖幾乎是現代投資人在看盤、解盤時,最常拿來用來解讀過去之加權指數變化或歷史趨勢的圖表顯示法。這也因此讓許多人誤解,代表加權指數的大盤,就是長成紅紅白白的柱體模樣。
其實不是的,加權指數的歷史紀錄,也可以把每分鐘的指數數字完整圖繪出來,並拼湊成一張過去一段時間之每日大盤指數跳動狀況的線型圖。
如果台灣大盤指數從一天上午九點開盤,到下午一點半收盤,這四個半小時的交易時間被稱為一個交易日的話,那麼,從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時間,到當日上午九點開盤起,加權指數在這當中是沒有交易與跳動的,因此,若把休市視之為休息時間,並讓大盤指數扣除掉休市期間,則大盤指數圖也可以成為每日連貫且不中斷的線型圖或曲線圖。
大盤指數可以像人體的心電圖一般,用每分、每刻來顯示指數的過去變化狀況,而不必拘泥於用K線圖的方式來表示。
同樣的,個股股價的歷史紀錄,也可以用連續性的線型方式來表示,而不一定要把每日成交狀況切割成柱狀體,以反應股價在一日當中的開盤、收盤與高、低點價格。
換句話說,股票市場的股價歷史紀錄有很多種方式,只是投資大眾約定俗成,或者,習以為常的記錄方式,是用日K線圖或週K線圖來表示。由於太多人習慣用K線圖來看盤、解盤,這就容易造成一般投資人誤解認為,股票投資一定要短線炒作。
乍聽此言,投資人可能會覺得,「用K線圖來記錄大盤指數或個股股價」,跟「短線炒作股票」不是兩回事嗎?怎可牽強附會,湊合到一塊呢?
事實上,從K線理論的起源來看,K線指標本來就被設計來觀看市場當日盤中的多空買氣,因此,這項指標原意就是觀短而不觀長,先天上就不適合長期投資人來運用。
由於K線工具被設計之初的目的是為了短線買賣之用,當投資人運用「K線」指標來解盤或觀盤時,就必然有很高的機會落入這項工具先天的運用思維之上---也就是,如何有效率的短線炒作股價。
這個指標先天的有用性與侷限性,若投資人不理解的話,就肯定會反覆掉入追逐短期趨勢的迷思之中。
事實上,大盤指數是大盤指數,K線圖是K線圖,彼此可以無交集,也可以有交集。短線投資人之所以偏愛用K線圖來觀盤,是因為,這項指標原本就起源於日本米市的期貨市場當中,是米市炒家偏愛用來觀察市場短期趨勢的重要指標。
K線圖起源於十八世紀下半葉的日本米市,發明人據說是本間宗久(Munehsia Honma 1724—1803)。這位靠炒米致富的祖師爺,日後傳下了許許多多的祕錄,紀錄了K線工具的分析法。
K線一般又稱為陰陽線或蠟燭線,這是本間宗久將每天的開盤價與收盤價畫成直立的粗棒子,若當天最高價大於收盤價或開盤價,則在粗棒子上方加畫一直線稱為上影線;而當天之最低價弱小於開盤價或收盤價,則在粗棒子下方加畫一直線稱為下影線。
如果當天收盤價高於開盤價,表示當日人氣看多後市,稱為陽線,並以紅色或實體柱表示,代表當天「收紅盤」。但若收盤價低於開盤價,表示當日人氣轉趨悲觀,稱為陰線,並以黑(或白)色、虛線表示,當天則是「收黑盤」。
投資人根據K線來觀察市場變化,目的正是要觀察市場短期行情,而無意觀察長期投資趨勢,因此,在坊間所流傳的諸種本間宗久祕錄中,多數是以三到五天為一圖解範本,用來解讀趨勢的變化。
簡單來說,K線圖根本就是期貨市場用來觀短期價格變化的最佳指標,因此,也就極適合短線投資人運用到股市與各類市場當中。但是,投資人若對這項指標的起源與其工具目的不了解,就極容易在不自覺間,陷入短線炒股的迷思之中。
我不知道為何後來市場習慣用日K線或週K線圖來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的指數歷史,這個歷史起源已很難考證,這或許是因為,市場上充斥著許多短線投資人,而這些人又喜歡運用K線指標來觀察股價歷史的關係。
事實上,短期投資必非壞事,也不一定有錯。但如果因為部分投資人偏愛運用K線來觀盤,卻讓多數人誤以為,大盤指數就是歷史K線圖,並影響許許多多的股票投資人在看盤(K線圖)時,不自覺陷入短線股票炒作。這一點,可就是極大的投資偏見與謬見了。
對一個崇尚長線型與價值型投資法的人來說,K線指標根本一點都沒有意義。因為長線投資人不頻繁進出股市,不需要K線指標來擾亂視聽;價值型投資法是根據公司內在價值是否高於市價來決定是否於此時投資,也不需要觀察K線圖。
K線圖只是觀察股市的一種方式,它的有用性,也僅限於短期投資,很難作為長期趨勢的研判。投資人若企圖拿K線指標來觀察長期投資趨勢,恐怕將是虎犬不分,弄得自己在投資與投機之間狼狽萬分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