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2357)與轉投資公司和碩聯合釋股方案終於出爐!昨日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共同宣布,將釋出75%和碩股權給全體華碩股東,華碩則取得25%持股,同時就分割的營業價值辦理減資85%,股本降為63.7億元,每股淨值跳升至150元。法人估,華碩明年EPS可望以25元起跳。張偉明表示,華碩將尋求方法盡快將所持有的25%和碩股份,降至20%以下。市場解讀,釋股對象應是以財務型投資人為主。
在分割轉讓前,華碩總淨值為1,655億元(含和碩929億元),張偉明指出,華碩設立和碩控股公司,將100%和碩持股轉讓和碩控股,預計分割讓與給和碩控股的營業價值為928.94億元,華碩全體股東依持股比例取得和碩控股75%股權,相當於697億元淨值,而華碩將就分割轉讓淨值減資36.1億股,折合淨值697億元,亦即減資前後股東總權益不變均為1,655億元。
華碩減資基準日訂為明年7月1日,股本將降為63.7億元,每股淨值從39元,躍升為150.5元。張偉明表示,減資之後,投資人所持有的1,000股華碩,依減資85%計算,投資人將取得150股華碩股票,以及404股和碩股票(根據換股比例40.37%換算)。張偉明指出,華碩減資後上市參考價將依主管機關認可的合理計價制計算,和碩上市承銷價格則由專家以及承銷券商依合理機制計算。
法人預估,華碩明年品牌獲利150億元,和碩獲利60億元,在釋股之後,華碩認列和碩利益從100%降為25%,推估華碩明年獲利約在165億元,受惠減資效果,EPS將飆升至25元以上。以15倍本益比推算,股價為375元,將快速成為NB股股王。
和碩方面,法人指出,其每股淨值雖為40.6元,但今年前三季EPS約在2.2元左右,以市場上對NB代工廠如廣達、仁寶等,本益比約13倍至15倍左右,法人推估,和碩合理的掛牌價位應落在30元至35元左右。
華碩釋股案出乎市場意料,最熱門的點名對象抱括鴻海、英業達,完全不在榜單上。華碩曾透露,釋股有三個可能方向,包括被收購合併、釋股財務性投資人、以及釋股華碩股東。
市場焦點一度集中在併購,認為對和碩綜效最大,因為和碩筆電年代工量1,200萬台至1,300萬台,且代工訂單江山大致底定,要從大廠手中搶單並非易事,在講求經濟規模的代工戰場,和碩經營之路勢必面臨不少的挑戰。
市場因而熱心點名進軍筆電代工的鴻海,以及NB代工老四英業達,認為和碩與任何一方結合都有可能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料,答案揭曉,是市場關注焦點最少、驚喜也最少的釋股全體股東。
而且按照此次釋股案規劃來看,華碩手中25%持股,因為比重不具主導權,要找到如鴻海之類的代工廠入股機率並不高,短期來看,和碩應會自立自強,走一條自己的路,併購的可能性暫時畫下句點。
另一方面,市場指出,華碩釋股給全體股東的規劃,等於變相強迫股東換取和碩股票,並未遵重股東權益,因為對投資人而言,若要投資代工廠,未必會選擇屬二線廠的和碩。事實上,不滿的投資人雖只要在市場賣出華碩股票,用腳投票,即可捍衛自己的股東權益,但此舉也將導致市場賣壓沉重,對股東造成傷害難免。
華碩曾是股票市場上的股王,去年第4季大幅虧損,股價創下掛牌新低價;今年股價表現雖有起色,但短期內恐因釋股案不利股價表現;明年則因減資籌碼變輕,可望登上NB股王寶座,華碩股價近3年戲劇化轉折,對長期持股的投資人,恐怕有如洗三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