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是台股另一個瘋狂的開始,陸資真的要來台投資了!

對照1990年12月28日我國開放專業外資機構投資人(QFII)投資股市開始,一直要到15年以後的2005年,外資匯入台股累計資金才首度超過1,000億美元,也是第一次持有台股市值比重超過三成。

之後,外資對台股持股水位多在三成上下增減。

因此,三成這個標準,很可以視為台股上市櫃企業是否為外資概念股的判斷門檻。在台股目前權值股中,以台積電的外資持股比率72%最高,這與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業龍頭的產業競爭優勢吻合。

政府對外資的態度,在2003年有很大的轉變,從最初的逐筆投資登記許可制,改為「一次登記,永久有效」,這項放寬措施,讓QFII操作彈性大增,當年外資持有台股比重因此也首次超過二成。

從上述軌跡來看,開放陸資投資台股,也會是循序漸進的方式,陸資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毫無限制的進出台灣。因此,上周四的激情過後,投資人剛好有三天的冷靜期,可以好好尋找定義比較明確陸資概念股。

陸資概念股該如何定義?就以此次炒熱陸資來台投資的遠傳與中國移動案例,雙方訂下中移動投資12%的先例,未來,陸資概念股,就將以一成左右作為標準。

遠傳的案例,屬於陸資策略投資的方式,與專業外資投資方式又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在集中市場五大外資持股企業中,持股比重超過六成的外資股還包括永兆、盛餘、卓越、中和以及台達電,前三家企業各有日系的台新聯合控股、日商(水定)川鋼鐵、富邦黑馬資產管理,單一外資大股東持股都超過五成,這與未來中移動成為遠傳單一陸資大股東的情形類似。

從這個角度出發,投資人可以觀察今年股東常會已將策略引資納入議程,但還沒有宣布或透露特定對象的上市櫃公司,我們姑且稱為「卡位股」,來想像可能的陸資題材。

例如,資金充足、兩岸布局初具雛形的富邦金,就在今年股東會議程中,列有一項長期增資上限300億元的議案,增資方式包括現金增資、海外存託憑證(GDR)或海內外可轉換公司債(CB/ECB),就是為將來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埋下伏筆。此外,元富證券在營業受讓新壽證券後,也決定辦理50億元長期募資計畫;群益證券擬私募增資70億元等,由於這一波開放台灣金融業登陸投資,證券業者將會是主角之一,這些預先提案的增資計畫,都有可能成為將來引進陸資的預備計畫,成為卡位的好題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