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花一個晚上,沒有具體金錢成本,賺二十五萬美元。這不是天方夜譚故事。它是App創造出來的天外奇蹟:有夢想,就去實現,人人都有機會。

康姆(Joel Comm),一個來自美國的工程師,在二○○八年聖誕夜前夕,製作了一個可以將iPhone變為不停製造各種詭異放屁聲的應用程式iFart Mobile。一個看似令人不解的創意,卻獲得了廣大迴響。不過是一個聖誕假期,這套軟體就已被下載三十五萬次,且每次下載還得花上○.九九美元。僅僅數周,康恩就有近二十五萬美元入袋。

麥克尼拉(Michael McNeela),一個住在英國倫敦的十七歲高中生,由於親身的需求,讓他知道當地電信營運商O2的使用者,極需一個可以計算通話時間的方法。

於是他開發了名為Mobile Allowance的iPhone應用程式。於是短短時間內,四萬次下載,讓他立刻有了一萬五千英鎊的「零用錢」,讓他可以買下夢寐以求的超級豪華筆記型電腦。

舊金山,由四位成員創辦的Tapulous,一連幾個將跳舞機遊戲移植到iPhone上的Tap Tap系列指尖跳舞軟體,讓他們成為應用程式市場的焦點。最新一版售價為○.九九美元的Tap Tap Revenge 3,同樣也熱鬧滾滾。

三周內,Tap Tap Revenge 3已獲得一百萬次下載,除了近七十萬美元的下載獲利外,他們的公司還被創投相中,獲得二百八十萬美元的資金,包括創投Khosla Ventures及Salesforce.com執行長班尼諾夫(Marc Benioff),都是公司幕後的投資人。

狂潮影響一:發現人生新舞台

以上的故事,不同的主角,散落在全球的各個城市,但他們的人生全都因為iPhone而改變。讓他們有機會一展長才的,就是App Store這個於○八年七月登場的新銷售平台。

同樣也曾在App Store以一套抓牛遊戲軟體Catch Cows,擠進排行前百大,意外獲得一筆小財富的工程師,同時也是iDevTW論壇的主持人陳尚志(娃娃魚),是如此看待這一波波的獲利傳奇:「iPhone與App Store改變了消費者購買軟體的習慣。」

不用花大錢換手機,只要靠著帳號加上密碼就能買到應用程式,手中的裝置頓時就有了成千上百萬種新用途。這是iPhone開啟的新智慧型手機時代,獲利的贏家不再像過往,只有電信商與手機製造商,與少數的軟體供應商。

任何人只要有創意、有技術,都能靠著一個直達消費者荷包的應用程式市集,獲得向全球消費者直接兜售的管道。這成了全球新創公司投入的新戰場,也引來全球創投資金的積極鎖定。甚至有人預測,這會是繼網路產業後另一波浪潮。換句話說,跟著它,就有機會找到另一個Google。

台大資工系助理教授,也同時是Android應用程式「玩透透」開發成員的陳彥仰,以「破壞式創新」(new market distuption)來形容蘋果App Store:「消費者對應用程式市集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卻未被滿足,App Store的成功,是這波熱潮重要的驅動力。」

的確,繼蘋果的App Store之後,各種手機平台市集,快速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括Google Android Market、諾基亞Ovi Store、微軟Windows Marketplace for Mobile,甚至連電信營運商都紛紛跳出來,想分一杯羹。遠傳的S市集,就是搭上熱潮的台灣代表。

狂潮影響二:服務走向全球化

遠傳電信服務與產品創新育成中心副總經理陳立人,則將手機應用程式商機視為漸進的發展過程。他表示,過去日本就曾十分風行以瀏覽器及Java程式語言,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及服務,「當時沒有走向全球化的原因,是Java規格沒被統一,以遊戲來看,每款都要準備二百個版本。」

現在以iPhone為首的智慧型手機各平台,將開發規格統一,並釋出方便的開發工具,加上3G大環境的成熟,越來越多人在電信商的鼓動之下,申請吃到飽的上網費率,也間接讓應用程式有了低成本流通的高速公路。這些都是烘托出今日手機應用程式風暴的推動力。

但這些市集與環境提供的都還只是舞台而已,這劇碼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程式開發商。一夕致富、淘金熱,這些都是人們對這個現象的形容詞。雖然普遍的現實,不見得如同形容般的「戲劇性,」但無人懷疑,一場以智慧型手機為核心的「應用程式經濟」(App Economy),已在世界各地成形。

隨著各家平台陸續加入市集商店經營,手機應用程式戰場已經邁入了新的一頁,除了應用程式開發商將成為各平台拉攏的重要夥伴之外,開發商也將各自走向企業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

狂潮影響三:產業鏈重新洗牌

管理顧問公司德勤全球研究總監李保羅(Paul Lee)就指出,雖然應用程式所帶來的營收,相對於手機硬體銷售來說,仍然偏低,但這卻會是各家平台差異化的主軸,並將影響到消費者實際的手機購買決定。「最大的贏家,會是那些擁有最佳商店的手機製造商,而這也將為他們帶來更好的銷售量與毛利,」李保羅直接點出了各家廠商爭相切入的關鍵。

台灣微軟資深開發技術經理王森則認為,競爭會讓各平台經營者開始積極建立平台上多元的軟體選擇,並爭相拉攏開發商加入,「平台很多的時候,內容(content,此指應用程式)就能被凸顯。」此外,他更進一步預測,手機應用程式市場發展路徑,會重演當年遊戲主機市場的競技橋段,在八○、二○法則下,那屬於市場銷售前二○%的程式,未來將花落誰家?又是否為獨家合作?在在都是市場角力的核心。

「應用程式將是決勝點,但對平台來說,真正需要的會是那二○%,」王森表示。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真正影響開發商抉擇的,到底還是哪裡才有真正的營收進帳。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的研究便指出,二○一○年全球消費者在應用程式市集上消費的金額,將高達六十二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到了一三年,還會一路狂飆至二百九十五億美元。獨立應用程式商店GetJar執行長羅爾斯(Ilja Laurs)更大膽預言,二○年時手機應用程式規模將一舉超越網路產業。

「去年是看到商機,今年我們會看到真正的營收,」諾基亞台灣市場營運行銷協理余倩梅預測,一○年將是應用程式商機起飛的關鍵時刻。

狂潮影響四:內容就是行銷 的確,應用程式開發商現在已成為全球手機產業最紅火的一個族群。但這也相對將帶來應用程式開發商之間更激烈的競爭,而且這次他們還得面對一個全球市場,比創意,比技術,還要比行銷與速度。「競爭環境已改變,現在的手機都能很快地連到開放的網路上,提供內容的人也變多,如何提供真正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就相對變得更重要,」余倩梅進一步說明。

對此,陳彥仰也觀察到,手機應用程式經濟的運作模式,已逐漸開始成熟:「○八年是要靠點子成功,○九年已經慢慢轉變成商業市場的運作邏輯,公關、行銷都變得更加重要。」

身處在潮流中、天天都在與全球開發商諜對諜的陳尚志,感受就更是深刻,尤其是進入App Store排行榜前一百名之後,各大軟體公司豐沛的行銷資源與手法,都讓陳尚志腹背受敵、喘不過氣來:「競爭環境在改變了,不可能永遠是一個人單打獨鬥,現在曝光都成問題,更何況要一夜致富?」

而陳尚志所面對的,正是所有開發商必須正視的競爭現實。在消費者對使用者介面、品質等要求的提升下,一個分工細密的產業鏈已成為必要。習慣單打獨鬥的台灣開發商,若能夠透過更積極地互動、交流,藉著彼此的經驗相互累積,甚至發揮各自所長,分工發展,這不僅是台灣應用程式開發商的機會,更是我們最接近世界焦點舞台的嶄新時刻。

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就指出:「台灣的機會在於結合長期以來的硬體實力。」只要積極培養軟體開發人才與資源,與硬體實力加乘,利用網路的開放平台特性,台灣軟體創意,就有機會更快速地與國際接軌。那時下一個Google不僅可能來自應用程式開發商,還有可能來自我們的寶島,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